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灣智庫:加強兩岸資本市場交流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08-11-29 07:40:11  


   中評社台北11月29日訊/中央日報網路報刊載台灣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韋伯韜、助理研究員周信佑關於如何加強兩岸資本市場交流合作的論文,全文如下:

  前言 
 
  隨著全球化之發展,全球之資本市場逐漸走向自由化、國際化與大型化為90年代起不可阻擋之趨勢。2008美國的金融危機,剎那之間影響擴及全球,成為金融海嘯,全世界都承受相當嚴厲的考驗,除了銀行與壽險機構紛紛倒閉外,原物料大跌,股市大跌,重創了全世界的財富。全球面臨的金融危機並非突然發生,因此也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解決,各國必須透過國際持久合作並展現決心,才能安然度過此次風暴。在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簽署了航空直航、海運直航、郵政與商品檢驗等四大合作機制,開啟兩岸合作契機,兩岸正式進入大三通時代,是否能改變過去資金、人才單獨往中國大陸流動的方向,這是台灣經濟能否擺脫困局的重要關鍵。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7年台灣金融服務業名目生產毛額達新台幣1兆2644億元,占整體GDP比重達10.04%,是次於製造業及批發零售業的第三大產業。近來台灣的金融經營環境日益困難,不僅隱性逾放比居高不下,資產品質也急劇惡化,家數過多,更是造成銀行競爭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以台灣 2,300萬的人口,就有37家的本國銀行、32家的外國銀行、316家的基層金融,這些金融機構所開設的分行,在台灣共有4,514家的分支機構,金融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其中銀行從業人員16萬5千人、保險從業人員30萬人、證券從業人員3萬多人),家數眾多,競爭激烈,唯有透過兩岸交流,尋求互利合作,方能提升競爭力。而兩岸金融交流,瓶頸在於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尚未能順利簽訂。因此,在兩岸交流的障礙逐步解決後,兩岸金融備忘錄“MOU”的問題則刻不容緩。 

  台灣金融業赴大陸投資設點,最早由86年證券業開始,接著89年保險業也跟進,而銀行業在90年才獲准赴大陸設立代表辦事處,但迄今未能直接對大陸進行投資。根據““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資料,截至97年2月,共有10家台資銀行、13家台資證券公司與14家產、壽險公司,分別在大陸設立48個辦事處。一旦金融問題能有所突破,不僅可以解決台灣金融業過度競爭問題,亦能解決大陸金融人員培訓、相關經驗不足之困擾,提升兩岸金融整體競爭力。 

  兩岸在金融監理方面雖各採分業與一元化金融監督管理方式,但兩岸的金融市場都大步朝自由化方向邁進。由於台灣經濟開發較早,台灣銀行、證券及保險事業的產業發展、人才培訓、業務拓展、商品創新及相關法規制度的建立等都較大陸為進步。尤其是台灣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及金融改革的經驗彌足珍貴。當前大陸正面臨經濟轉軌中的金融體制巨大變革,台灣的人才及經驗一定可以提供實質的助益。 

  貳、兩岸金融交流之問題分析 

  兩岸經貿、投資的往來,從1979年解凍,歷經試探、穩定增長階段,成果斐然。根據兩岸貿易統計指出, 2007年全年對大陸貿易順差為462.6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台灣對大陸進出口持續高增長,全年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高達30.1%,進口依存度12.8%,而2008年上半年對大陸出口更增長21.7%,對大陸貿易順差達244億美元。顯見在兩岸產業分工,投資帶動貿易下,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持續升高。同時台灣對大陸貿易總值也突破千億美元,達1,023億美元,出、進口貿易額所佔的比重亦雙創歷年來最高,並延續自2002年以來兩位數增長的趨勢。大陸高居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及貿易順差最大來源地。兩岸貿易佔台灣對外貿總量的1/4強。然而,作為經濟血脈的金融議題,理應隨著經貿的規模,甚至旅遊及文化的需要,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但就現況看來,卻是遲遲不前,相對於經貿往來嚴重滯後,對兩岸經濟傷害之大,不可言喻。

  
  2005年4月29日,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國大陸總書記胡錦濤會晤,發表兩岸和平發展五項共同願景;其中“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以及“建立兩黨定期溝通平台,包括開展不同層級的黨務人員互訪,進行有關改善兩岸關係議題的研討”,亦明確表示兩岸進行交流合作的必要性。2006年4月13日至16日於北京所舉行的兩岸經貿論壇,更點出雙方於金融交流上,實質合作的必要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