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金雁:真實的俄羅斯與東歐轉型故事

http://www.CRNTT.com   2011-07-10 08:52:27  


 
  金雁:中國現在問題是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不配套,經濟問題可以說,可以討論,可以“試錯”;政治變成了一個“敏感”的領域。 

  我的觀點一直都是:經濟好的時候不主動改革,等到經濟不好時就脆弱到沒辦法改了,如果進入到這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民粹主義大潮再起,那時候就不是狗攆嚇破狼,而是羊攆嚇破狼了,這種局面就不是“圓桌會議”可以解決的了。 

  現在民間積累的怨氣已經很大了,遠遠超過了所謂的“文革”時期所說的“修正主義的黑17年”的“幹群矛盾的激烈程度”。蘇東經驗告訴我們,矛盾硬按是按不住的,只要權威減弱就會有反彈,而靠強力和金錢的“維穩”手段總會有走到盡頭的一天。 

  人物周刊:東歐劇變過程中,基本上都是和平演變,是天鵝絨革命,為什麼他們能夠以不流血的方式轉變呢? 

  金雁:首先是內在的動力,其次是比較良性的社會互動,其次是軍隊的態度,在經歷了1956、1968年的鎮壓之後,本國軍隊不願意手上沾血。沒有了軍隊作後盾,執政黨和反對黨就靠大家制定的規則來博弈。 

  人物周刊:您曾提到,這些國家能避免腐敗主要有4個原因——反對派、宗教、新聞監督、高薪養廉,宗教在這些國家中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金雁:東歐人說,在物質化的社會中,宗教對人的精神支撐是最後的一塊沃土。宗教無論在極權社會還是在經濟大潮中都能體現著一種對彼岸世界的追求,體現著一種反對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價值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有一些人從事拯救靈魂、拯救道德的“內在追求”。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路標派”,一批曾經熱衷於政治的學者為了治愈俄國思想道德的“貧血症”走上“基督之路”,從事“心靈”的拯救。 

  宗教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準則,劇變後導致的“精神空場”和道德“真空”,部分由宗教填補。在一些東歐國家,由於教會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具有的犧牲精神,它比任何政府、黨派都更具有強大的氣場,目前道德的光環與“批判資本主義”的旗幟一直掌握在教會手中。蘇聯時期波蘭的統一工人黨是惟一允許教徒入黨的,波軍總政治部甚至有副部長級中將神父職務。如果堅持唯物主義的統一工人黨沒有這一條,共產黨就不可能有群眾。 

  東歐各國內部本來就積蓄著長期的民主化衝動,有公民社會的暗流,也有教會的作用,所以東歐與俄羅斯不同的是沒有出現“意識形態空白”問題,思想轉換與過渡基本沒有落差。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宗教的反腐敗、平衡、心理醫治、疏導、誠信、慈善作用十分明顯。波蘭教會與俄羅斯東正教相比,比較開明,有許多適應時代的改進,比較年輕化、時代化。教會介入政治是違反歐洲現行的一些規則的。目前是: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 

  基本上一個社區都是以一個教堂為活動中心的。教堂不但是人們的聚集的場所,也是青少年學習歷史的博物館,還是聯誼紐帶、老年活動室(唱詩班的合唱團)、心理疏導處(懺悔聆聽)、貧困急救站、婚喪、新生兒出生等人生大事的主要平台。每年到深秋教堂都會舉行義賣,賑災募捐、慈善救助。 

  人物周刊:為什麼我們身邊的輿論會對東歐有如此大的偏見?為什麼會有東歐今不如昔的錯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