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秋風:四大名著當重新定位

http://www.CRNTT.com   2011-09-02 15:19:39  


 
  上世紀50年代,胡適先生在大陸遭到猛烈批判,起因正是他的紅學弟子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詭異的是,也正是從那個年代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先後出版了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其中包括胡適極力推崇的白話小說。官方組織撰寫的文學史也開始把四大名著作為一個重要概念認真地討論。 

  出現這種詭異局面,原因並不複雜。整個新文化運動的目標是顛覆傳統,激進知識分子認為,只有摧毀傳統,才能改造國民性,塑造適應現代化的“新人”。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摧毀傳承儒家價值體系之正統文體,也即經、史、子、集。顧頡剛等人發起的古史辯運動即致力於摧毀經、史傳統,立白話文為文學正宗則是為了摧毀子、集傳統。

  上世紀50年代以後的文化、文學政策,與此一脈相承,而且更為極端。這個時期官方強調文學的人民性,從文體上則主張文學的通俗性,為大衆喜聞樂見。四大名著合乎這個標准。當時,傳統文化在教育體系中幾乎完全消失,四大名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陡然提高。“文革”結束後,傳統獲得局部恢複,“四大名著”優先進入人們的視野。各家出版社爭相成套印刷四大名著,其名號也完全定型,儼然成為傳統文化的代表。

  應當承認,在明清兩代,乃至於二十世紀,販夫走卒確實熱衷於《水滸》、《三國》。以白話文寫作的四大名著確有其文學史的價值,四大名著所表現的價值也確實是傳統的。但是,從文學、文化兩個角度看,四大名著都不能算傳統之“正經”。引用人類學的概念,四大名著只能屬於“小傳統”,而不在大傳統的範圍內。在古代社會,這一點是清清楚楚的,所以,他們的作者或者使用假名,或者是不入流的文人。這一點就決定了,從中國文學的大傳統看,四大名著的文學形態是粗糙的。更不要說它所反映的價值也是比較庸俗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人從四大名著中發掘人生、職場智慧,包括百家講壇大講三國,都不免厚黑學傾向。 

  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的文化彎路之後,文學界、文化界、教育界恐怕有理由對四大名著的文學與文化地位給予重新評估。人們應當從四大名著頭上脫下本來不屬於它們的桂冠,讓其回到在小傳統中的正確位置上。 

  這一點,對於當下中國是十分重要的。過去一百年是國人與自己的文化傳統愈行愈遠的時代,國人已為這一時代性錯誤付出了巨大的文化、社會與政治代價。鑒於這樣的教訓,民衆、知識界甚至政府都已經產生了回向傳統的意願,盡管程度不等。若欲接續、發展傳統,就應認准“正經”,即古人所說的經、史、子、集,以免浪費精力或誤入歧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