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4,嚴防“鐵銹時代”降臨

http://www.CRNTT.com   2013-12-28 09:24:15  


  中評社北京12月28日訊/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落實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務。而化解產能過剩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我國正處於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干擾經濟運行,不利於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如果任其發展,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將中國帶入“鐵銹時代”(“鐵銹時代”是對部分發達國家上世紀70年代產能過剩導致廠房閑置、設備銹跡斑斑的一種形象描述)。

  化解產能過剩是結構調控關鍵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可以看出,今後宏觀經濟政策將更加注重結構調控,為未來經濟增長培育後勁,更加強調“宏觀穩定,微觀搞活”。宏觀經濟政策將從關注需求管理轉向關注供給機制的培育,轉向關注激勵、效率、競爭、生產率以及資本形成等這些有利於提高潛在產出的因素。這樣的宏觀經濟政策將是一套放鬆管制的政策體系和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安排。要做好微觀搞活和結構調控,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如何發揮市場調節功能、避免重走“越調越多”的怪圈。

  與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我國工業行業的產能過剩從局部行業、產品的過剩轉變為全局性過剩。在我國24個重要工業行業中有19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2012年,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僅為72%、73.7%、71.9%、73.1%和75%,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更為嚴重的是,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過剩,個別行業甚至出現了絕對量和長期性的過剩。2013年上半年以來,國內光伏業產能達40GW,實際出貨量僅11.5GW,整個光伏產業鏈產能嚴重過剩,很多中小企業處於停工半停工狀態。據測算,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業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78.6%,這也就意味著,有21.4%的產能閑置。中國有進入“鐵銹時代”的危險。

  化解產能過剩主要靠企業和市場

  儘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是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且合理的產能過剩可增加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有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我國產能過剩已經超過了合理界限,成為產業發展的“痼疾”。目前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具有壟斷性質的一些重化工業,這類行業需要大規模的投資,投資周期長、資本密集,受產能過剩的影響較大,一旦發生產能過剩很難在短時期內消除其帶來的危害。產能過剩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加重了環境壓力,同時也造成了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降低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影響了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