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08-10-19 10:50:23  


中國教育如何適應時代發展而變革?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訊/《中國青年報》今天發表前武漢大學校長、上世紀80年代著名的教育改革風雲人物劉道玉的評論文章,他認爲“中國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 ”。全文如下: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以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做出的恢複高考、對外派遣留學生的重大決策為起點,中國改革開放事業踏上了日新月異的新征程,中國教育也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步伐。30年來,中國教育經歷了大變革、大發展、大跨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但是,中國教育的現實與理想的教育、與人民滿意的教育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刻,我們有必要在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用科學發展觀的理性光芒來審視當今教育的現狀,并在世界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深刻變革中去思考中國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近日,衛生部新一輪醫改方案亮相,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據悉,將對未來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過程中,這意味著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與創新將要繼續推進。——編者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作為一個直接參與、經歷和見證了這一全過程的教育工作者,我的感受是深刻而複雜的。其間,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收獲,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回憶過去是必要的,但我更願意展望未來,思考在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方向、目標、過程和方式。 

  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其原因有三: 

         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

  首先,我國高等教育與世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至今還沒有一所大學進入世界前200名;其次,雖然我國大學生和研究生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又培養出了多少高質量、傑出的、世界頂尖級的人才呢?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幾乎所有基礎科學領域裡的世界大獎,我國都還是空白;而諾貝爾獎總數的70%(約600名)都分布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裡。第三,高等教育問題叢生,群衆議論紛紛,強烈要求改革。 

  在我看來,中國迄今為止所進行的一些教育改革,還不能說是涉及教育本質問題的改革。聯合國教科衛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這本書中指出,“像今天這樣零星地進行一些改革,而沒有一個關於教育過程、目標與方式的整體觀念,這已不再是可取的了。” 

  戊戌變法是中國學步民主的開端,可惜它以失敗而告終,教訓是極其深刻的。梁啓超先生是戊戌變法的先鋒人物之一,110年前他在總結變法失敗的原因時痛切地說:“變法不變本源,而變枝葉,不變全體,而變一端,非徒無效,只增弊耳。”對照起來看我國30年來教育改革走過的路,我覺得是很相似的,其原因是由於我們忽視了教育本源的改革。 

  那麼,什麼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本源問題呢? 

  所謂本源,是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而教育的本源是指影響教育質量和科學水平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大學教育的本源問題有三個: 

  首先是大學的理念問題世界第一個回答大學是什麼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認為,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它的品性是獨立、追求真理與學術自由。紐曼是19世紀倡導自由教育的第一人。他在《大學理念》中提出,“大學應該為自由教育而設,大學應該提供普遍性和完整的知識教育,而不是狹隘的專門化的教育。” 

  涉及大學理念的另一個問題,是關於如何培養人才?中國與西方人才培養理念的一個根本區別是,西方講成長,中國講塑造。成長的理念是以自然主義教育為基礎,尊重受教育者的志趣和選擇權,全面發展他們的興趣、個性、知識和智力。所謂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當做原材料,放到統一的生產流水綫上,按照一個標准的模具和加工程序,生產出來規格毫厘不差的產品。其結果就導致我們學校沒有特色,學生沒有個性和創造性。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