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自由主義政策: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08-12-02 00:06:07  


新自由主義導致了不合理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訊/此間中國青年報刊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宇、趙峰評論文章指出,新自由主義政策是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根源。全文如下:
    
  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始終存在於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與這一基本矛盾相聯繫的經濟危機也始終與資本主義經濟相伴相隨。不過,經濟危機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發生,它的爆發是有周期和有條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實行國家干預主義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持續20多年的經濟繁榮,被稱作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局面,凱恩斯宏觀經濟政策失效,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 

  新自由主義的主要思想是: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上,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相信不受干擾的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主張實行“自由化”、“私有化”和國家干預的最小化。在金融問題上信奉所謂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各種資產價格是對該資產所代表的各種信息的完全反映,只要信息是公開、透明的,金融市場就不可能產生泡沫。在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上主張減少政府的干預和管制,提倡自由貿易和資本在國際間盡可能不受限制的自由流動。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獲得了支配地位,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三大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將這些政策主張向全世界大力推廣,被稱為“華盛頓共識”。筆者認為,正是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在美國和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全面推廣和貫徹,激化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推動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首先,新自由主義政策導致居民收入增長長期停滯。新自由主義政策反對對勞動力市場的政府干預,主張減少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幾乎沒有增加,國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續擴大,基尼系數從1980年的0.4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0.47;從1975年到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占1%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了175%,最富有的25%的家庭實際收入增長超過70%,而其他家庭實際收入的增長都不足30%。實際工資增長的停頓和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的乏力,嚴重制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在這種背景下通過抵押住房獲得消費現金流就成了流行的方法,美國家庭負債與可支配收入比從1990年的87.22%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107.89%,以後這個比例更高。到2006年左右,美國居民消費已經占到美國GDP的73%,成為拉動美國以及世界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力。但是,這種沒有實際收入增長,僅僅依靠借貸實現的虛假的消費繁榮終究是不可持續的。而這種虛假的消費繁榮破滅之時就是經濟衰退之始。 

  第二,新自由主義政策導致了市場監管和國家干預的放鬆或缺位。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支配下,美國政府一方面大大減少了對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的管制,廢除了大蕭條後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允許商業銀行涉足證券市場等;另一方面允許私人金融機構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機構才能經營的業務。美國的房地產貸款市場最初由房地美、房利美和吉利美等有政府背景的機構占主導地位,它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准,並嚴格執行;但是,當市場放開之後,私人的金融機構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展開激烈的競爭,使房貸標准不斷降低,各種風險防範機制也得不到有效的執行,最終釀成次貸危機,成為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