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國企掌門人能否到民企掛職鍛煉

http://www.CRNTT.com   2009-08-19 14:35:03  


民企人才到國企掛職會否染上“國企式毛病”?
  中評社北京8月19日訊/江蘇將用兩年時間在全省培養1000名民營企業家後備人才(即“二代掌門人”),意在把這些大型民營企業的接班人或成長型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列為培養對象,通過進黨校學習、到基地培訓、由導師幫帶、到國企掛職鍛煉等方式,培養成具有現代經營管理能力、對黨有感情、支持黨的工作的民營企業家後備人才隊伍,引領民營經濟新一輪發展(8月18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今天刊登評論員禾刀的文章“國企掌門人能否到民企掛職鍛煉”,作者認為,“並非反對民企‘二代掌門人’赴國企掛職鍛煉之舉,只是心生擔心,國企會否把…以壟斷脅迫政策等壞毛病當經驗傳染給民企…真正講市場化生存經驗,國企‘掌門人’倒更有向民企虛心取經的必要”。文章內容如下:

  民企發展缺乏後勁,與部分民企創業初期僅憑勞動密集型的粗放式增長,缺發長期戰略眼光,以及內部管理難上層次等因素等不無關係。培養民企“二代掌門人”,這當然是搞活民營經濟的有益之舉。不過,一開始便置身市場泥水中摸爬滾打,時時面臨切身利益增與損考驗的民企,相較於靠政策靠壟斷撐飽肚子的國企而言,其生存發展經驗理當更符合市場競爭特點。只是不知,那些吃慣了政策飯的國企“掌門人”是否對民企“二代掌門人”登門虛心求教會有所啟發,進而躬身於民企,謙虛討教民企的市場競爭“寶典”。

  在改革的推動下,國企雖然有一些改變,但其思維管理乃至運營模式仍不乏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眾所周知,國企普遍存在高成本低產出現象,企業內部人際關係勾心鬥角,內耗嚴重習以為常。前兩年,迫於輿論壓力,油企曾裝模作樣地裁減員工,壓縮經營成本。結果媒體披露,被裁減的是那些薪資成本最低,工作量較大的一線員工,而人浮於事,機構臃仲的現象幾乎沒有變化。

  另一方面,直至今天,電信、電力、石油等行業依然由國企牢牢占據著壟斷地位。總量上看似“航空母艦”輩出,實際往往只是通過政策性的資產重組,憑借外力支撐起的龐然大物。而且,日漸龐大反倒成國企頻頻向政策叫板的砝碼,比如油企,三番五次以市場斷油方式逼漲。也有的充分利用壟斷條件大快朵頤,比如口口聲聲要提高競爭能力的銀行,不是努力減少收費以吸引客戶,反倒收費項目愈來愈多,肆無忌憚。

  相比之下,民企一開始便處於市場與政策的夾縫之中,市場嗅覺極其靈敏。記得此輪金融危機衝擊國內經濟的前夜,王石、馬雲等紛紛發布企業“過冬令”,早作打算,反倒是國企很難見到這樣的冷靜之舉。歷經改革開放30年的風風雨雨,沐風櫛雨的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顯示,民企經濟占GDP總量已達66%,稅收貢獻率達71%,就業人口中民營經濟占90%。民營企業擁有全國66%的專利與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以“德力西”“正泰”“飛策”等生產的溫州電器產品,已創造了連助“神五”“神六”“神七”飛天的輝煌業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並非反對民企“二代掌門人”赴國企掛職鍛煉之舉,只是心生擔心,國企會否把“會哭便有奶吃”、以壟斷脅迫政策等壞毛病當經驗傳染給民企。再者,如果跳出這種單向培養民企“二代掌門人”的狹窄思維,真正講市場化生存經驗,國企“掌門人”倒更有向民企虛心取經的必要。因為一旦丟掉政策呵護的拐杖,國企到底有多大競爭能力和發展空間,這是公眾最為擔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