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微博裏的中國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10-03-24 10:01:26  


 
  由此,想到自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與谷歌之間的商業與政治風波。儘管中國政府指責谷歌及美國政府有意將此事政治化,與中美關係掛鈎。但我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這類事件的發生,不管是否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網絡世界的事件與中國社會所形成的共生體,就已經不可避免地將會產生政治化的效應了。 

  可以說,在微博的世界裡,中國的公民是自由的。中國的普羅大眾,第一次擁有了足夠的能力,將一個話題變成現實世界中媒體所集體關注的事件。近來的山西疫苗在高溫暴露導致接種注射的兒童致死致殘事件,雲南的特大乾旱事件就是這樣一個特征的典型代表。雲南、山西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不管是有意或無意忽略了在兩會上提出的問題,卻通過網絡世界得到了中國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這樣的一種形式,顯示了中國公民社會在網絡世界裡所扮演的現實角色。或許,可以套用《新周刊》的《微革命》或是《南都周刊》的《微博戰爭》來體現微博在中國社會裡所起到的作用——儘管其切入點是從微博的競爭以及其所體現的網絡趨勢著手。 

  現實中的中國社會,由於特殊的國情下特殊的體制機制,中國公民所擁有的發言渠道少之又少。儘管現時間,包括新浪微博在內的諸多門戶網絡,仍然無法確定微博在中國的商業模式,但可以預見的是,微博的出現,只是現實間民眾表達民間渠道與機制的缺乏的一種代替品。昨天的博客與今天的微博,只不過是民眾日益增強的維權意識與參政議政意識提高的體現而已。即使博客、微博將來會在某個時刻消失或失效,但中國的民眾,依然可能找到新的替代品。 

  所以,儘管微博的世界看似蓬勃發展,但其也只能說明現實中中國公眾的一種無奈與無助。事實上,這只是中國社會結構失衡與斷裂,中國社會扭曲的鏡像背後的一種反映而已。從微博的世界裡我們可以看到,民眾缺乏的不是思想,不是意見,而是權利。沒有民權的中國公民,只能在網絡的世界裡體現他本來應當擁有的民權而已。微博只是對中國社會結構失衡的一個鏡像補充,讓中國社會看起來更像一個社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