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通脹轉型 貨幣手段亦應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1-02-19 09:22:52  


 
  如果進一步分析當前的成本推動型通脹,不難發現結構性因素和輸入性因素為其主要驅動力。首先,農產品價格的長期上漲趨勢源於工業化與城市化條件下的農業基本生產要素的變化,最能反映此種變化的是蔬菜與水果價格上漲,不是糧食,也不是豬肉,這也正是此輪通脹與前兩輪通脹相比的結構性差異。其次,儘管當前的人口結構決定未來很長時間內勞動力供給將處於整體相對充足的狀態,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結果造成勞動力供求結構性失衡,勞動力價格重估已經開始,而且將不斷深化。最後,輸入性通脹是今年影響中國通脹的最大不確定因素,紐約油價與布倫特油價的背離或許意味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短期難以終結,跟蹤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綜合走勢的CRB指數近期也已連創歷史新高。

  文章分析,既然成本推動型通脹已成為當前通脹的主導因素,那麼,貨幣政策下一步應該如何著力?在當前的制度安排下,對政府調控通脹的能力不必懷疑,目前只是缺乏採取充分緊縮措施的意願。近幾個月以來央行的行為可以理解為貨幣超發後回歸穩健的舉措,有利於降低通脹預期,令結構性通脹轉向全面通脹的貨幣條件缺失。但貨幣緊縮也應適度,考慮到工商企業流動性短缺及熱錢流入等因素,嚴厲的貨幣緊縮反而會提升通脹,並會重傷實體經濟。

  經過近幾個月的持續緊縮,貨幣政策已由適度寬鬆回歸至穩健,如果貨幣緊縮為避免傷及經濟而力度趨緩,那麼在供給衝擊主導下,經濟增速放緩與通脹升溫同步的“類滯脹”狀態會否困擾今年的中國經濟?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根據國內外的歷史經驗,經濟增速與通脹同起同落的內在要求還是很強的,而這種關係的打破需要特定的條件。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期間歐美曾經歷長時間的滯脹。中國在1992年至1994年期間也曾出現過通脹飆升、經濟增速向下的情景,當時的環境是短缺經濟。目前,能源危機和短缺經濟兩個條件均不具備,因此,對於經濟增速與通脹的背離我們不必過於擔憂。此外,當前面臨的結構性通脹雖然是長期性問題,而且不可避免,但短期影響相對溫和,當周期性因素和天氣因素逐漸弱化之後,通脹有望於上半年見頂。

  文章指出,在通脹的周期性因素弱化、結構性因素長久而溫和的背景下,輸入性通脹及由此推動的非食品價格上漲將是今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而人民幣升值是治理輸入性通脹的最有效方式。實證分析也顯示,在所有治理通脹的變量中,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於CPI的負面影響最為顯著;而且,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跨境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還可有效對衝外匯占款引致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除匯率政策之外,減稅等結構性財政政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也是應對成本推動型通脹的有效路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