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破解貨幣政策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1-05-22 07:15:05  


  中評社北京5月22日訊/5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再次上調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回收流動性的決心非常堅決。由於近年來超預期的貿易順差規模和較強人民幣升值預期,進一步加快了外匯占款的快速累積,這幾何級數地擴大了人民幣流動性。這種矛盾的操作方式不僅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政策成本,還給經濟結構調整帶來巨大的負面挑戰。中國證券報發表劉明的文章認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人民幣國際化很有必要被納入國家競爭戰略。 

  吉川元忠在總結日本金融戰略的教訓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發現,歷史上的經濟大國在其鼎盛時期都是世界的債權國。在這一前提下,最有利的結果是本幣成為國際貨幣,從而主導國際經濟關係,包括國際間的貿易、投資和其他跨國經濟活動。英國在19世紀,美國在20世紀後半期都是如此。吉川元忠認為,日本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卻由於日本政府的戰略失誤錯過了將日元推向國際的機會,以至日本明明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卻只能目瞪口呆地看著世界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的經濟令人炫目地更上一層樓,而自己只能陷入泡沫經濟破滅帶來的長期蕭條。 

  進入21世紀,德國作為歐元區的中心,利用其龐大的經常項目盈餘為國外提供歐元貸款,成功地將國內的過剩儲蓄國際化。作為新興債權國,中國目前似乎陷入了與日本當年相同的困境。如何積極穩妥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避免重蹈日本覆轍,是中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從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歷史來看,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如經濟規模、貿易規模、貨幣政策穩健性、幣值穩定性、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以及適宜的政策支持等。此外,對歷史的觀察發現,主要國際貨幣的國際化都是在經常賬戶盈餘的情況下進行的。債權國通過資本輸出,構建以本國貨幣為核心的國際資金循環體系,以此為基礎擴大本幣在世界範圍內的使用,最終使本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