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制度紅利釋放增長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11-11-02 08:56:47  


中國經濟以超高速為特征的增長周期漸趨結束,未來的經濟增長應以平穩、可持續和福利分享為特征。
  中評社北京11月2日訊/住建部人士日前關於房產稅的表態,框定了房地產行業的頂層設計和制度路徑。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調整資源稅和增值稅等多項政策也密集出台。

  中國證券報發表社評指出,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背景下,這些預調微調措施有利於舒緩經濟增速下滑幅度。但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旨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積弊,結合起來看,則遠遠超越短期宏觀調控的範疇,而應被視作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相信,制度性改革帶來的紅利,將釋放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

  宏觀調控富有“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才能更好地熨平經濟波動。必須承認,目前的經濟形勢既不需要也不支持宏觀政策立刻、全面重回寬鬆,但一些局部問題確實影響經濟發展的動力,這就決定了要謹慎使用總量色彩濃厚的貨幣政策,多在具有定向調控功能的財政、產業和區域政策層面下工夫。

  針對本輪經濟增速放緩和部分領域風險暴露,國家採取的措施是“精確打擊”。更令人欣喜的是,許多長期困擾經濟發展的問題,正逐步得到有效解決。若單獨看,每一項措施都可謂“切中要害”,但將這些措施放在更大的宏觀視野下考量,則它們不僅僅限於短期調控的意義,更應看作是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開始,是在新時期對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傳承。

  文章表示,改革開放的首要經驗,就是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解放生產要素,使勞動力、土地和資本逐漸按照市場化機制的要求進行定價、交易和分配。貫穿整個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支柱型產業變遷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動力也全賴於此。時至今日,與三十年前相比,生產要素禀賦已有所變化:勞動力數量從幾乎無限供給變為邊際遞減,土地等許多自然資源稀缺,而資本從絕對稀缺變為相對富裕。同時,中國出口總額已超越德國,位居世界第一,外需推動式經濟增長模式受到嚴峻挑戰。

  這些看似簡單而漸進的變化,從根本上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路徑。隨著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禀賦的變化,與之相對應的經濟增長模式須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同時,在勞動密集同時兼具資本與技術密集領域開拓成長空間。這就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生產要素中的潛在動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