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鄧聿文:政府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核心

http://www.CRNTT.com   2012-12-24 15:21:18  


 
  中國早期的改革,由於起點低、普遍貧窮,社會90%以上的群體都贊成和支持改革。那是一個改革的黃金時代,屬於帕累托意義上的改革,即幾乎所有人得利,而無人受損。

  但在利益生成特別是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固化後,改革客觀上就變成了有人得利有人受損的零和博弈,要想全社會都從改革中得益已經很難,只能是使受益面擴大,受損面縮小,但前提必須遏制利益集團包括政府對繼續攫利的衝動。

  為此,高層需要有一種利益的自覺,從人民和國家的整體、長遠和最高利益出發,對制約中國未來改革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進行頂層判斷和設計,提出解決的整體思路和框架,乃至時間表,以此作為規範各類具體改革的標杆,和制定具體改革政策的依據。

  換言之,推進改革時,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零敲碎打,而須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在中國目前的條件下,只有高層具有這種自覺性。

  其次,它也與前一階段的改革方式不能適應今天的改革形勢和要求有關。眾所周知,過去二三十年,改革總體上是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狀態,對改革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應該分幾步走,是否有一個相對明確的路徑和時間表,社會不是很清晰,也無法做到清晰。

  雖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曾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階段性目標,但不可能對整個改革進行一種總體設計。這是基於在中國進行改革具有很大的獨特性所決定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窮國、歷史文明悠久的國家推進改革,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無經驗可資借鑒,這就幾乎注定了改革是一個自我摸索的過程,從而對改革和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不可能有一個足夠的估計,因此,現實中呈現的改革,只能是先易後難,順序推進,即所謂“漸進性”。此乃中國改革世所公認的特點。其實,“漸進性”從字義本身來理解,意味著對改革和發展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與部署。

  缺乏規劃、目標和部署,遇到具體的改革和發展難題,自然是繞著走。而改革在進入如今的“深水區”和攻堅期後,各種深層矛盾紛紛顯露,盤根錯節,已很難分清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也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個領域或者某一個省區所能解決的問題。這使我們對矛盾和問題的性質、特點等能夠更好地去認識。

  比如,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非常巨大而複雜的精巧系統,只有實行了一段時期的運轉後,我們才能認識這個系統各個方面的複雜關係,它的矛盾和問題所在,沒有實踐,就不可能有如此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才可把市場經濟各方面改革的方案設計出來,把它們之間的配套關係確定下來,然後根據這個施工圖進行施工。

  因此,由“深水區”改革的形勢和特點所決定,過去的漸進改革方式難以適應這個要求,從而提出了一個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問題,即從全局和更高層次去謀劃和部署改革,明確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哪些要改,哪些要堅持,整體地、全方位地為規範有序的改革提供原則、方案和實施路線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