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影響未來的五大議題

http://www.CRNTT.com   2012-12-31 11:45:27  


 
  ■ 經濟增長與生態平衡
 
  一方面,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必須繼續把發展當做首要任務。儘管發展不等於簡單的經濟增長,但發展又必須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要可持續發展,又必須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兩個方面之間的張力,引發了人們的一系列疑惑:過去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否值得?這種高速的經濟發展可否持續?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的代價能否承受?經濟增長方式能否轉變,如何轉變?對未來的中國而言,我們應當採取一條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戰略,“發展優先”還是“環保優先”,或者說“邊環保,邊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對策。一是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戰略基點,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二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明確提出了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十八大報告還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管,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相應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
 
  既要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要保護生態環境,這幾乎像“魚和熊掌兼得”一樣困難。作為後發國家的中國,絕不能再重蹈早期工業化國家的覆轍。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我們絕不能“摸著石頭過河”。在過去30年中,如果我們還有過“先發展”還是“先環保”,或“邊發展、邊環保”的爭論和仿徨,那麼,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堅持“先保護、後發展”的基本原則。否則,我們不僅將愧對子孫後代,而且發展本身也將不可持續。

  ■ 社會穩定與政治民主
 
  社會穩定是國家治理的基本目標之一,它是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的前提條件。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有經濟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的安居樂業。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如此深刻而重大的歷史性轉型,仍能保持社會政治的穩定,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國家治理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這得益於鄧小平制定的“穩定壓倒一切”原則。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又催生了人們對自由、公平、尊嚴、參與的新需求。要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政治需求,遏制官員的腐敗和特權,就必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實質性地推進民主法治。否則,經濟發展和繁榮不但不會帶來公民對政府的更大滿意,反而會減少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政治體制改革,歸根結底是推進民主和法治:擴大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讓人民享有更多的權力和權利;讓法律成為最高的權威,依法對官員的權力和特權進行限制。這是對社會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這種調整不僅會遭到既得利益者的竭力抵制,而且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失控。這樣,社會穩定與政治民主之間便形成了巨大的張力。
 
  在社會穩定和政治民主這一巨大的張力面前,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們便產生不同的穩定觀和民主觀。一些人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一些人認為權利壓倒一切;一些人主張堅定不移推進民主法治,一些人則想方設法抵制民主法治;一些人主張以發展民主來實現國家的安定,一些人則威脅說民主化必將破壞社會的穩定;一些人認為民主與民生不可分離,一些人則將民主與民生截然分開;一些人認為中國既要推進民主又要實現法治,一些人則認為民主與法治是兩回事,中國目前只要法治而不要民主。於是,維穩與維權、民主與民生、民主與法治、腐敗與特權等問題,成為當代中國爭議最熱烈的政治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