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兩岸關係的新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3-09-20 04:31:32  


圖片為法鼓山大殿匾額“本來面目”,由聖嚴法師親題,作者供圖。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訊/大陸學者成慶年來往台灣法鼓佛學院訪問四月,觀察所感,以為對兩岸關係的認識獲得了一個新的視角,日前撰文《佛教徒眼中的兩岸關係》,內容如下: 

  去年夏天準備來台灣自由行之前,家中老父專門來電,叮囑各項事宜,不知怎的,話題直轉而下,集中在兩岸關係問題上。電話那頭父親慷慨激昂,提防國民黨“反攻演變”之野心雲雲,吾也不敢太過拂逆,只能諾諾應答。

  仔細想來,拋開他們那代人被灌輸的國際知識背景之外,之所以如此關注兩岸問題,或許是因為當年的意識形態教育,已經讓美帝、蘇修等等符號,一起建構起他們的基本思維框架。

  這樣的觀點今日聽來雖頗為好笑,但有其歷史的原因,或許應予以充分地體諒。只不過,在今天的兩岸關係問題上,雖然這種僵化、陳腐的“敵我論”早已如化石一般,難得一見,但在青年一代人的腦海里,對於兩岸關係的思考未必就比這種“敵我論”高明太多。筆者曾給大二本科生作過一次關於台灣政治文化史的講座,本意是試圖讓這些年輕人置換一下角色,去體會對岸人民對於自身認同的感受,從而喚起一種真實的“同情性理解”。但學生們的提問卻最後基本上聚焦在“打不打”、“怎樣打”的軍事策略上,恍若每個人都成為三軍統帥一般,令人苦笑。當我們譏嘲前輩們的“兩岸觀”時,今天的年輕人也只不過流行各種變形的“收複論”、“武力統一論”等等,我們已很難說,這幾十年的教育就進步了多少。

  當然,本文並不打算檢討地區政治關係問題,而只想說,在今天的政治、社會環境中,從觀念上看似乎相當多元,但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上,我們與父輩們一樣貧乏與教條。為何?從根本上來看,我們看待他人的角度莫不是從一己之好惡著眼,所以無論是人與人,抑或是群體與群體,乃至在國際、地區之間的關係問題上,都只能簡單地落入“非此即彼”的簡單邏輯中。或許值得思考的是問題是,我們能換個角度去審視兩岸關係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