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普京的“新俄羅斯” 下個目標會是誰?

http://www.CRNTT.com   2014-04-24 10:11:14  


 
  明天的答案,今天不會有人給出,不過俄方業已有人表示,普京“擁有出兵烏克蘭的議會授權”。烏克蘭外長安德烈•德切奇查在視察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時表示,俄羅斯可在任何時間以上述借口發動類似克里米亞的事件,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普京的確在17日公開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居住在前蘇聯境內的俄語人士,這意味著不僅東烏,摩爾多瓦、中亞各國,甚至已加入北約的波羅的海三國,都可能隨時面臨著俄“維和部隊”的“進入”——至於格魯吉亞和高加索各國,俄羅斯在那裡“維和”已經很多年了。

  同樣在17日的講話中,普京緬懷了沙俄在東烏的“自古以來”,並首次使用了“新俄羅斯”(Novorossiya)這個令人浮想聯翩的辭藻。很顯然,這樣一個辭藻,提供了未來無數的可能性:俄羅斯是否會真的去追求“新俄羅斯”?會怎樣追求?俄羅斯人願意為此付出怎樣代價?這個世界準備好應對了麼?

  有意思的是,4月17日也恰是美歐俄烏四方達成旨在緩解東烏危機的“日內瓦協議”同一天,但這項協議幾乎立即變成一張廢紙——協議達成當天,東烏親俄武裝卻借口“不是簽字方”拒絕撤出占領建築和解除武裝;4月19日夜至20日凌晨,親俄分子控制的烏克蘭城市斯拉維揚斯克附近一座親俄武裝檢查站發生槍擊事件,親俄分子和基輔當局給出了不同解讀,事件被拍攝成視頻在俄羅斯網絡流傳,俄方就此大做文章,但可靠的調查卻無從進行,整個事件撲朔迷離,真相固然不知下落,但有一點卻是明確的——東烏、乃至整個烏克蘭,還會繼續亂下去。

  4月21日,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了基輔,這是3月4日國務卿克里到訪後,又一位美國政要訪烏。和所有西方政要一樣,拜登繼續表現出支持“新烏克蘭”的姿態,但拿出的“幹貨”,卻不過是5000萬美元追加援助,和價值800萬美元的“非致命性軍事援助”,這5000萬美元中還有1100萬是資助5月25日烏克蘭大選的。很顯然,美國的“新烏克蘭”藍圖,依舊建立在“選舉一抓就靈”的思維定式上,既沒有下決心付出代價,幫助基輔當局穩定經濟,也沒有打算冒一定風險,為惶惶不安的基輔提供安全保證。

  儘管如此,“新俄羅斯”藍圖構成對美國、歐洲、北約和整個西方世界“後冷戰秩序”的直接挑戰,一旦美、歐在這個問題上顯得軟弱、退讓,將勢必面對難以承擔的政治和戰略後果。正因如此,在烏克蘭問題上猶豫軟弱的北約,卻一再顯示其保衛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的堅定決心(至少姿態如此)。道理很簡單,“新俄羅斯”藍圖已覆蓋北約國家,而美歐當政者誰也負不起“放棄保護北約盟國責任”的政治包袱。

  同樣,普京的“新俄羅斯”也是把雙刃劍,既讓部分親俄勢力和俄民族主義者歡呼雀躍,也讓前蘇聯境內其它國家、民族增強了戒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