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俄羅斯整合“後蘇聯地區”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14-08-12 10:46:08  


 
  俄羅斯在獨聯體框架內打造“俄羅斯套娃”,原本是個尷尬的巧合。獨聯體內部分歧、對俄離心傾向以及歐盟東擴等內外因素,加之俄羅斯自身實力所限,導致其無法把獨聯體整合成歐盟那樣高水平的一體化組織。俄羅斯只能退而求其次,根據獨聯體國家的具體情況,組建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功能性的區域組織。2012年底宣布再度角逐總統大位的一次電視講話中,普京稱“建立‘共同經濟空間’,是蘇聯解體以來前蘇聯地區最為重大的事件”。2014年5月俄、白、哈三國簽約組建“歐亞經濟聯盟”,被認為是目前最具實質意義的成果。某種程度上說,經濟融合也是目前俄羅斯整合獨聯體過程中幾乎唯一還算得上成功的政策行為。

  整合獨聯體對俄羅斯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戰略意圖也存在極大的想象空間。在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學者迪米特裡·特列寧看來,俄羅斯整合獨聯體主要是基於經濟考慮。他認為,俄羅斯打造由其主導的歐亞聯盟,並不是像某些西方人猜測的那樣要重建蘇聯,而是想通過這個聯盟為俄羅斯經濟上帶來好處,其次,也是為了在與歐盟和中國“議價”時有更好的籌碼。不過,莫斯科國立高等經濟研究院學者蒂莫費·博達切夫認為,歐亞融合戰略沒能給俄羅斯帶來任何重大經濟利益,未來也不能保證這些利益得到落實。“但是對莫斯科來說,歐亞經濟融合首先是一項政治工程。這意味著理解俄羅斯的歐亞政策必須超越歐亞融合本身,它能使俄羅斯在世界舞台上聲張大國地位,確保地區安全,為強化在後蘇聯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創造新的機會。”

  脆弱的“融合”

  烏克蘭危機暴露了俄羅斯整合獨聯體戰略脆弱性的一面。從外部環境來看,俄羅斯的融合戰略與歐盟東擴戰略狹路相逢,而烏克蘭是雙方爭奪的焦點。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是亞努科維奇放棄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而這紙協定背後是兩個“不兼容”的“工程”,即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2004年,歐盟提出“歐洲睦鄰政策”,倡導“與鄰近國家分享歐盟的利益,幫助這些地區提升穩定、鞏固安全、發展經濟”;與之相比,歐盟2009年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則更具針對性,對象涵蓋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摩爾多瓦等獨聯體國家。這兩個戰略無疑都會減小東歐及某些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政治、經濟和安全上的依賴。

  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不兼容,從技術層面說主要原因在於關稅。俄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要求成員國保持與外部貿易對象相同的關稅,但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下的“深度綜合自貿協定”,卻要求簽約國與歐盟保持“優惠稅率”。理論上,歐盟與俄羅斯可以採取分階段、分步驟的方式,逐漸彌合稅率差異,從而實現兩大經濟融合方式的對接。但現實情況卻是,歐盟與俄羅斯把“技術問題”變成了“戰略問題”,給這些國家開出了“非此即彼”的選項。但在與歐盟的較量中,俄羅斯明顯處於下風。對獨聯體國家來說,俄羅斯權力中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因素,在地區融合上也沒有歐盟那樣的“變革型力量”。在歐盟向獨聯體國家輸出規則、制度、標準、價值觀時,俄羅斯能輸出的基本還是油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