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趙靈敏:中國如何才能不當“被告”

http://www.CRNTT.com   2014-12-11 10:29:31  


 
  不僅如此,中國在關於自身問題的討論中,往往處於“被告”的地位,常常要被動回應西方國家對中國內部民主、人權狀況的質疑,以及一波波的“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等指責。

  面對這種不利的局面,一種經常的解釋是中國的國力還不強,等哪天中國趕上美國了,自然就有話語權了。這種說法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國力上升話語權卻下降,以及日本、俄羅斯實力強大卻一直沒有話語權的事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另外,中國官方也經常把話語權問題歸咎於西方不懷好意,妖魔化中國。應該說,由於幾百年來西方文明的優勢地位,一些西方記者和學者,對中國這樣的異質文明有著本能的偏見和優越感,自認高人一等;再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和偏愛負面新聞的媒體特性,因此在報道和評論中國時往往會有專挑毛病、小事化大的傾向。

  但從根本上看,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弊端和不公不義之處,為西方的偏見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西方媒體所偏愛的高層政治鬥爭、官員腐敗、冤假錯案、暴力拆遷等,在中國社會中並不鮮見,中國人對此也很不滿意。中國政府希望西方媒體像中國官方媒體一樣粉飾太平、對弊端視而不見,這是不現實的。可行的做法是態度誠懇,正視自己的不足,給出合理的解釋,並講明自己的難處。但在現實中,中國官方發言人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們對來自西方的指責和揭露性報道,總是態度傲慢地一概駁斥,甚至說出了“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這類讓人匪夷所思的話;遇到領土主權問題,則千篇一律地以“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傷害了中國人民感情”這幾句話來回應,由於沒有具體翔實的理據,不但空洞無力,而且給人以強詞奪理之感。

  顯然,中國在話語權方面的無力,根本原因是話語的內容和質量不高。在這種情況下,開多少所孔子學院、多少個語種的電視頻道、播放多少個國家形象宣傳片都無濟於事。中國要提升話語權,應該著力的是國內而不是國外。以下問題不解決,中國就只能安於長期充當被告、被西方口誅筆伐的命運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