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劉伯健:安倍的日本與東亞的日本

http://www.CRNTT.com   2015-03-04 10:11:12  


安倍將發表的二戰結束70周年談話,對日本及東亞各國都將是一次外交考驗,值得關注。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3月4日訊/在2月12日對國會的演講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聲稱他將推動二戰以來“最重大的改革”,並呼籲全社會更深入地討論修憲問題。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日本民眾對修憲依然持反對態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和平主義”依然會是日本社會最主流的思潮之一,這將極大地限制安倍在國家戰略上右傾的程度。
 
  不得不承認,追求大國政治地位,擁有更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已是日本國家戰略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有的主張日本應融入東亞,在區域一體化的大潮流中實現;有的則主張日本應以美日同盟為核心,盡快擁有“正常國家”的地位。顯然,安倍更接近於後者,不過他的路線顯然太右傾化。
 
安倍的日本:“正常”國家
 
  安倍極力推動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主張日本應以積極的“和平主義”代替消極的“和平主義”。這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日本右翼勢力和美國的利益要求。早在冷戰伊始,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曾提出過重新武裝日本。奧巴馬上台後,美國要求包括日本在內的盟友們擔當更多的責任、在地區安全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並明確支持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但即使如此,美國也在有意撇清其與日本右翼勢力的關係。
 
  對於安倍發表的極右言論和參拜靖國神社的舉動,奧巴馬政府曾多次譴責。最近,就今年安倍訪美行程的問題,安倍政府多次向美方請求,讓安倍在訪美期間赴美國會發表演說,但白宮對此卻遲遲未予回應。特別是在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的今年,美國尤其害怕為安倍的言行承擔道德風險,當然,安倍也常投機地利用這一點,借此展示他不那麼親美的風格,以迎合一部分日本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
 
  經歷了泡沫破裂後“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目前仍處於戰略仿徨階段。相比近幾十年的其他首相,安倍之所以在任期上比較成功,也只是因為他拿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治國方案而已,比如確已取得一定成績的“安倍經濟學”,而這是一般的“短命”首相很難做到的。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專注於經濟發展、把安全交由美國負責的“吉田路線”,已幾近完成了它的使命。海灣戰爭後,民眾普遍期望日本能在世界政治中更有作為,為世界和平貢獻更具建設性的力量,而不是僅通過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對外投資等經濟手段發揮作用。
 
  不過,日本的民意有時也是自我矛盾的,民眾雖在總體上支持安倍,但對安倍的某些政策卻又旗幟鮮明地反對。即便發生了震撼全日本的人質危機,也只有極少數人對安倍的“積極和平路線”有好感。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