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重塑中國經濟地理新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5-06-21 08:13:20  


 
  第四,中國經濟空間和城市體系的新格局的形成是三大經濟規律使然。

  其一是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提出的中心—外圍模式理論,中國經濟空間的中心—外圍格局兼具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目前集聚效應占主導地位,未來擴散效應將發揮更大作用。

  其二,交通體系的發展產生了地理收縮效應、線帶效應和網絡效應,是重構中國經濟空間和城市體系格局的主要支撐。

  其三是斷裂效應。美國經濟學家滕田昌久和克魯格曼提出了城市體系倒“S”波浪形理論,即城市體系中存在著城市潛力與其距中心城市距離之間的倒“S”曲線。當曲線的相鄰波峰間隔較大時,便會產生城市體系的斷裂效應,具體表現為小斷裂和大斷裂。小斷裂表現為兩個較小中心區之間的斷裂,空間軸帶一側要素向另一側的單向流動造成兩端城市體系的分離與失衡,網絡發展戰略可以縮小斷裂區與中心區的差距。大斷裂表現為大中心與大外圍的分界式斷裂帶,在較長時間內難以改變,例如東經110Ο線的山區綿延帶對中心群網城市體系和外圍群帶城市體系的區分。

  未來三大經濟規律都將產生作用,網絡效應將擴散全域,中國將在東中一體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範圍的協調發展。但三大效應的釋放是一個有序過程,現階段中心—集聚效應占主導,網絡效應主要作用於東中部,外圍仍以線帶效應為主。因此,在較長時期內,中國經濟空間的中心—外圍格局和城市體系的“一團五線”格局將不斷強化鞏固,中國也必須順應趨勢實施針對性的發展戰略。

  五大戰略建議

  文章指出,中國現有的空間戰略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東部先行、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四大戰略彼此分割,未能實現互聯互通;第二,“兩橫三縱”的城鎮化發展戰略格局是全國統一的以線帶面,未能考慮區域差異,實現差異化發展;第三,增長極戰略極化效果明顯,但帶動作用不足,未能發揮網絡效應帶動區域整體發展。

  針對這些不足,對未來中國經濟空間和城市體系發展有以下建議:
 
  一是調整空間布局戰略,即從四分區到二分區。將中國經濟空間格局由“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分區調整為“自主發展—政策扶持”二分區。東部和中部形成自主發展區,採取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市場規律促進東中一體化;東北和西部構成政策扶持區,採取政策干預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模式,更加重視通過政策扶持矯正外圍的市場失靈。

  二是調整中國城市體系空間布局戰略,推進“一團五線”發展格局。未來應順應“一團五線”的城市體系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城市體系網絡化、集群化。

  三是實施“東中一體,群網帶面”戰略。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經濟空間格局也必須由不均衡發展邁向均衡發展。東中一體化應以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制度一體化為支撐,以市場一體化、要素一體化和產業一體化為核心內容。

  四是實施“五線帶面,開放互聯”戰略。政策扶持區重點依托五線,以線帶面發展。順應“一帶一路”開放新格局,做好五線沿海沿邊互聯互通,實施陸海全方位的開放互聯戰略。

  五是實施“以點帶面,適度平衡”戰略。應充分考慮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的需要,對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城市、集鎮、村寨、口岸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施“以點帶面、適度平衡”戰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