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減速與失衡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5-08-01 07:25:53  


 
  堅持改革調整的政策方針取向

  文章提出幾點政策建議:首先,仍需進一步明確堅持改革調整的政策方針取向。在調整深化階段,各種深層矛盾和風險會進一步外化釋放,呼籲重手刺激的壓力會增加,失衡調整功虧一簣的風險仍然存在。應繼續堅守十八大以來結構性改革優先目標,保持定力,積極作為,力爭改革調整的最終成功。

  其次,需適度下調經濟增速底線目標。經濟調整時期確定目標增速底線,不僅要考慮潛在增速變化的可能因素,還要考慮調整存量失衡的非常態因素影響。由於消化過剩產能與調減過高杠杆難免釋放減速效應,失衡調整期應允許經濟增速一定程度地暫時低於潛在增速。考慮各方面情況,或許可將目標經濟增速回調到7%上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新環境,政府對經濟增速目標,應更多從預測性和指導性角度加以闡釋,適度淡化其早先包含的指令性或剛性效力。

  再次,貨幣政策需適當重視運用總量工具,尤其需考慮採用普遍降准等,以維持貨幣與流動性總量的穩健增長。這既是對早先超常存准率管制的逐步退出之舉,又是利用市場化手段穩增長的自然合理之策,有助於相對瘦身央行資產負債表,並為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配套條件。全面降准無疑需審慎穩妥,關鍵是保持廣義貨幣和流動性總量的動態適度增長,嚴防貨幣過度擴張與通脹卷土重來。

  又次,要綜合施策治理金融市場失衡因素與潛在風險。適合調整意味著預算約束硬化。有關部門應允許特定影子銀行產品違約,允許部分資不抵債的融資方破產重組,打破剛性兌付預期,以提升市場風險意識。同時需採用破立結合、堵疏結合的思路化解金融風險。

  最後,要對小概率事件衝擊未雨綢繆。良好基本面條件與穩健政策方針,實乃中國平順完成本輪調整的堅實保障,然而也無法排除內外經濟環境發生超預期不利變化的可能性。要高度關注早先失衡比較嚴重的個別地區和部門在“洪水”過後局部出現的“管湧”風險,同時要警惕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衝擊。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