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中國“能源稀缺” 應如何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09-08-06 11:04:35  


以人均計算,中國是一個能源、資源儲備較低的國家。
  中評社北京8月6日訊/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性,除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外,也與中國本身的能源稀缺和環境污染直接相關。
  
  第一財經發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文章表示,中國的能源需求問題首先是相對於儲量和人口而言的。中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低。儘管30年前,總的中國人口已近10億(1978年底總人口9.6億),但人均能源消費水平低,能源、資源儲備可以說相對充足。然而,十幾億規模的人口一旦開始增加能源消費,資源稀缺性逐漸顯現。按人均擁有指標來衡量,中國是一個能源、資源儲備較低的國家。2007年人均能源可采儲量國際比較中,中國的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可采儲量都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人均能源儲備情況比日本好。但是,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能源問題可能比日本大。在日本工業化時期,資源價格很低,環境要求也不緊迫。可以說,由於資源稀缺和環境問題,經濟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將受到更多的能源和環境約束。除了已經很高而且還會更高的能源價格,環境空間也已經很小而且還會更小。並且,治理環境也意味著增加能源成本。對於中國來說,本世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不是當前的金融危機,而是將來的能源與環境問題。

  文章分析,中國的能源需求問題也是相對於國際市場而言的。簡單地說,相對於中國需求,國際市場太小。通過主要國家一次能源需求比較看,中國能源需求上漲快,但人均能源消費水平很低,印度則是非常低。從現在起到2030年,中國能源需求增長將近一倍,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長三倍以上。日本和美國等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成熟發達國家,能源需求也將保持小幅增長。即使中國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人均能源需求仍將遠低於發達國家。2030年,中國人均能源需求略高於美國的1/3,印度只有美國的1/10。

  一個小國家如果缺乏能源資源或能源相關產品,可以在國際市場購買,但不會對國際價格造成影響。然而,中國規模巨大的需求量無疑將對國際市場價格造成顯著影響。從歷史經驗看,往往是中國買什麼,什麼就貴。反過來,中國經濟增長也將更大地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

  再比較一下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結構。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為主,是環境污染最關鍵的原因。近年來,雖然對石油、天然氣、水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漸增加,但煤炭消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依然非常高。2007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高達69.5%,石油20.1%,天然氣3.3%,核電僅占0.7%。印度的能源結構同樣以煤炭為主,煤炭消費占51.5%。美國和日本的煤炭比例都不到25%。

  文章指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產及消費國,經濟正處於以資源密集開采和快速消耗為特征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加快的進程中,能源資源的有限性與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中國本身的節能日益迫切。一般的印象是,中國的節能空間很大。據估計,中國的整體能源利用效率是33%左右,比發達國家低十個百分點。常有人以此為證,說明中國能源利用效率很低,這不完全對。

  首先,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對中國和國際階段性能源需求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說明,在達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時,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遠低於美國和日本。比如,美國和日本分別大約於1951年和1970年到達人均2000美元左右。根據預測,當中國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人均能源消費可能只有美國的1/4、日本的1/2。從這個角度看,指責中國現階段能源特別浪費似乎不對,只能說時代不同,對能源和環境的要求不同。

  其次,對比不同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能說明中國目前的能效低。事實上,中國工業化階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低於同樣處於工業化階段時的美國和日本。其中有技術進步的影響,也有環境與資源約束的影響。從階段性比較看,中國能源效率不低。

  技術進步的影響更明顯,從電力行業的煤耗可見一斑——中國整體火電的煤耗比美國低。因為,中國絕大多數的火電裝機是近五年發展起來的,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設備都是國際一流的,與美國整體運行年限長得多的火電老機組相比,整體燃煤效率當然更高。

  然而,目前中國的整體能源利用效率低於發達國家的現狀也說明,低碳經濟發展空間比較大。以現在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是可能的,幾個百分點的節能量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低碳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意味著巨大的節能空間。

  文章認為,對於全球來說,探索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有重大深遠的意義。發達國家目前為減排二氧化碳所做的種種努力,對發展中國家有借鑒意義,但不是十分相關。除了公眾的環境支付意願不一樣,支付能力差異大,由於發展階段和發展目標不相同,導致政府對能源政策的選擇不相同,可以選擇的空間也不相同。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相同的能源和環境壓力,其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對其他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將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有效控制排放增量。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上,印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印度人口很快就會趕上和超越中國,由於印度能源結構也是以煤為主,今天中國二氧化碳的增量問題也將是今後印度的增量問題。因此,探索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是中國的任務,也是全球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