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政客曲解兩制 蠱惑人心

http://www.CRNTT.com   2009-08-28 11:51:13  


香港民衆對反對派政客的反感日益加深
  中評社香港8月28日訊/“反對派政客蠱惑人心地製造‘一國兩制’‘大難臨頭’的‘恐怖氣氛’,為他們鼓吹的2012年雙普選造勢,折射他們本身對於正在發生的“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變化不滿和反對。”資深評論員古再侯今天在《大公報》就此發表文章“政客曲解兩制蠱惑人心”。文章内容如下:

  某位內地駐港官員的一篇學習“一國兩制”理論和總結“一國兩制”經驗的文章,在幾個月前被反對派政治團體和傾向於反對派的學者不正確地解讀。內地某著名大學的一位青年學者關於“一國兩制”最新進展的文章,最近又被反對派政治團體和傾向於反對派的學者不正確地解讀。

      曲解文章 製造亂局

  兩篇文章都被不正確地解讀,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第一,都涉及如何正確理解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需要及如何在實踐探索過程中與時俱進;第二,都是發生在敏感時間,前者發生於“北京風波”20周年前,後者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前,都是借題發揮,欲產生挑戰或對抗中央的政治效果。

  當然也有不同點。一是作者的身份不一樣;二是作者各自發表文章的動機不一樣。前者是一位與香港工作有關的內地駐港官員在學習期間撰寫的學習心得;後者是一位研究香港事務的學者具學術研究性質的文章。

  香港的反對派政治團體和傾向於反對派的學者對前一篇文章的解讀明顯牽強,對後一篇文章的解讀更是顯然附會。

        煽動市民 對抗政府

  首先,過分抬舉後一篇文章的所謂“官方”背景。例如,2009年8月18日某報刊登香港一位傾向於反對派學者的判斷,稱內地那位青年學者的文章“是否認有兩支管治隊伍這件事”。這就把一位年輕學者的個人觀點,附會成具有代表內地有關當局來“澄清”某個說法的意義。為了抬舉那位青年學者文章的官方背景,8月18日另一報章在報道同一則消息時竟然給那位青年學者冠以“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頭銜,而該報有關編輯乃至總編輯居然讓如此捏造的內容刊登在一貫自我標榜嚴肅或嚴謹的報紙版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