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富士康事件談中國的工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0-05-30 09:10:21  


 
  但一如任何體制轉型的艱難,中國經濟和社會體制的轉型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正在經歷一系列深層困惑。在經濟領域,這表現在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特征正在逐漸出現;撇開富士康的問題,一些地方經久難以解決的礦難問題,以及私營企業隨處可見的勞工權益問題,無不折射了這一點。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富士康“十幾跳”所折射的問題,用80後、90後員工的心理素質作為主要解釋是難以服眾的。換言之,若不是80後、90後員工心理相對脆弱而爆發“跳樓事件”,難道人們就可因年紀稍大員工較能忍辱負重,就可忽略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存在的這些問題嗎?

中國工會:“困境下的真空”

  問題是:看到了矛盾的症結,但如何切入才能既行之有效,又不傷筋動骨?在這方面,除了企業管理更為人性化之外,中國工會的重建與轉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工會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會在中國似乎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尷尬:提起計劃經濟時代的工會,不少人會覺得這只是一個“福利工會”,缺乏市場經濟機制下爭取勞工權益的元素;然而,層出不窮的私營企業的勞工狀況,又迫切需要工會的關注和引導。這實際上也折射了今天中國工會的困境,亦即一方面計劃經濟時代工會的生存氛圍已基本消亡,而市場經濟機制下的工會生存氛圍則尚未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外資、台資和中國內地私營企業便利用這一“困境下的真空”大行其事,無端盤剝和侵犯勞工利益。毋庸諱言,也正是在這一“困境下的真空”局面中,中國內地一些由勞工自發組成的“獨立工會”也成為引人注意又亟需整合的問題。

  但任何體制的轉型都既非一成不變(不然轉型就成為久拖不決的代名詞),也非完全推倒重來(不然轉型就走向了革命),而是一方面必須揚棄原有體制中的優點和糟粕,另一方面必須根據新體制下的新特點和新邏輯,發展出新的、建設性的機制。

整合傳統,建構新功能

  以此反觀中國工會的歷史和現狀可以發現,中國工會面臨兩個刻不容緩的任務:一、轉型,即建構市場經濟體制下工會爭取勞工權益的新功能;二、重建,即重新撿起過去中國工會曾有的切實關心勞工身心健康的傳統。兩者相輔相成,前者屬於面向未來,非此則無以解決市場經濟下一不小心可能滑入早期資本主義泥淖的問題;後者則屬於對傳統的整理,從中提煉可為今天所用的優秀元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