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文物藝術品收藏進入“億元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0-12-29 13:34:52  


 
  觀念、保存、變現,個個都是問題

  王東偉說,他自己也受雇於一家大企業,做藝術基金,“最近有不少企業看好這個領域。”他說,甚至曾經有一家大型國企的負責人向他咨詢做藝術品基金的事,“我建議他先不要趟這個水。”

  行業複雜,變現困難,非專業人士可以參股,但是不要自己去做---這是他的建議。

  王東偉說,藝術品投資領域有兩條標準,一是做長期產品,價格透明,比如張大千的作品,收益很穩定,但增值空間不大;一是做短線,找有市場潛力的藏品,春天買秋天賣,最好的形式還是長期投資為主,短線做一些交叉。

  真正的藝術品投資市場是在2005年以後才出現的,也是在當代藝術品被炒起來以後。第一階段是畫作買賣,於是畫廊出現;然後是拍賣公司破千萬、破億價格拍賣藏品;此後民營博物館產生;現在藝術品基金誕生。“但是整體來說,這個市場不大,也非常不成熟。”王東偉態度謹慎。

  作為德美藝嘉的投資合夥人之一,梅建平以多年在國外做金融研究的經驗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和國外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的藝術品基金在國外封閉期是8到10年,但在中國不可能,民生銀行的基金只有2年封閉期,我們剛發的基金封閉期是3年,原因就是我國貨幣政策變動比較大,中國的投資人普遍沒有等待8年的耐心。”

  董藝說,藝術品投資是等待時間越長,收益越大,“比如劉小東的作品,我們統計,在過去十年的增長是96.32倍,近5年只增長了5倍多,這個差距是很大的。”

  對於王凱和董藝來說,另外一個風險來自藏品的保管。董藝表示, 中國缺少符合國際化標準的藝術品保管、保險中心,這是一個難題。

  “其中主要的問題是沒有藝術品的價格評估體系,保險公司很難擔保。對他們來說風險太大。”董藝表示。

  “藝術品基金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規範,還無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原因就是份額太小,但無論是拍賣會的上億元的高調拍賣,還是藏家之間熱絡的交易,或者是藝術品基金低調的嘗試,都是中國的藝術品全面走向市場化的表現。”梅建平總結道。

  “如今,收藏作為投資的門檻已經逐步降低,或許很快,它就不再僅僅是富人的遊戲。”王東偉說。■

藝術品拍賣會不是競技場

  現在中國的收藏家,100個裡只有不到10個人收藏的東西是真正具有投資價值的;剩下的90個人,不是買到贋品,就是買到“裝飾性”和“學術性”的藏品,投資價值幾乎沒有

  《望東方周刊》記者米艾尼 | 北京報道

  “四不像”---這是66歲的台灣收藏家徐政夫對自己30年收藏經歷調侃式的總結。

  上世紀60年代,台灣有一批文學家和導演發起了“鄉土運動”,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都充滿著“複古”和“ 懷舊”情調,知識分子中間彌漫著懷舊、複古熱潮。

  當時的徐政夫是一所大學的教書匠,受到“鄉土運動”的影響,他對台灣原住民文化很入迷,開始收藏與之相關的藝術品、手工藝品。

  當經營百貨公司、同樣對收藏很感興趣的蔡辰洋邀請他負責籌辦“寒舍”---台灣第一家大型古董店的時候,愛好和獨特的商業敏感,讓他嗅出了一個收藏“大時代”在台灣即將到來的氣息。

  90年代初的“寒舍”,玉器、書畫、瓷器⋯⋯什麼都有,可以說是台灣最大的古董店。當時知識階層和上層社會的人,如果沒去過寒舍,都會被笑話沒有水準,不夠時尚。

  而徐政夫與大陸收藏界打交道,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