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http://www.CRNTT.com   2011-09-30 10:51:41  


 
緣起“523”

  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越交戰,兩軍深受其害。美國政府曾公開,1967-1970年,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數十萬人。瘧疾同樣困擾越軍,擁有抗瘧特效藥,成為決定美越兩軍勝負的重要因素。焦慮中的越南開始求助於中國。

  1967年的中國,正值“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緊急軍事項目啟動,目的是要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由國家科委與總後勤部牽頭,組成“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作為一個秘密的軍事科研任務,“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

  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醫藥協作組,她與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並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南北方都很常見。

  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先秦醫方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植物青蒿有所記載;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瘧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正是從《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中受到啟發,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

  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1971年10月4日,在經歷了190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獲得了對動物體內瘧原蟲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

  用乙醚提取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至關重要。”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對媒體說。

  從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惡性瘧疾、腦瘧有著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神奇物質,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的貢獻值得獲取諾貝爾獎!青蒿素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從而證明了從傳統藥物獲得確定化學成分藥物的價值。”生物學家、北大生科院院長饒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