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的知識群體向何處去?

http://www.CRNTT.com   2012-06-12 11:52:38  


 
當代中國各界的思想狀態

  當代中國各界的思想狀態,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

  先來看執政黨。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來說,執政黨一直處於一個“去意識形態化”的過程之中。改革開放之初,去意識形態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毛澤東時代,中國社會高度意識形態化,意識形態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舊的意識形態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成為改革開放的最大阻力。很顯然,要進行改革,首先就要去意識形態化。這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想解放運動的政治背景。這場“實事求是”的運動,修正了原來的意識形態,使得意識形態不再在中國政治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有效地推進了改革開放進程。沒有這場運動,很難想象日後中國的進步。

  問題在於,此後,執政黨不再重視意識形態的作用。任何社會和政治體系的運作都需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僅要解釋現實,而且也要指導面向未來的行動。隨著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執政黨也感覺到有需要確立新的意識形態。從1987年中共的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02年十六大的“三個代表理論”到十七大的“科學發展觀”,都是執政黨重建意識形態的努力。

  但必須注意的是,意識形態重建的努力,效果並不明顯。實際上,現在的意識形態和傳統意義上作為信仰體系的意識形態已經大相徑庭。今天的意識形態主要扮演著如下功能。首先是論證政策的合理性。所有上述“意識形態”實際上很難說是“意識形態”,而只是不同的政策解釋。第二是試圖指導黨政官員的政策行為。在這方面,這些“意識形態”還起著“統一思想”的功能。第三,更為重要的是,所有這些“意識形態”主要是為了推動經濟發展。因此,這些“意識形態”至多可以說是經濟政策“意識形態”。

  這些“意識形態”在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回答不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解釋不了越來越多的現象,包括道德、社會、政治、文化等等。儘管圍繞著這些“概念”,執政黨也努力把這些“概念”推及道德、社會、政治和文化諸方面,但並沒有形成系統的、能夠整合各方面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更不用說是把這些概念轉變成為人們的世俗“信仰”了。

  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利益主義的崛起。這使得執政黨面臨無窮的問題。從前執政黨具有兩個武器,即組織和意識形態。現在,既然意識形態衰落了,只好全面依賴組織這一武器。如果說組織是硬力量,意識形態可以說是軟力量。失去了軟力量,執政黨內部治理成本就大大提高,例如,執政黨內部的腐敗已經變得不可收拾。就外部而言,執政黨的統治效率越越來越低,政府規模不斷擴大,但政府對社會管理失靈的現象則越來越嚴重。

  但最為重要的是執政黨往往因為沒有意識形態,而失去了引導國家發展的大方向。意識形態說到底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執政黨之所以能夠執政,就是要引導國家和社會去追求和實現這些核心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執政黨實現了兩種權力,即領導權和統治權。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曾經指出,統治階級的統治要具有合法性,就必須超越其本階級的利益,而體現國家意志(national will)。就是說,執政黨必須超越自身的利益,而能代表社會整體的利益。如果能夠這樣,執政黨就會享有領導權。

  如何超越執政黨本身的利益?一要建立國家的核心價值,也就是全體人民都認同的價值,二要帶領全社會追求這些核心價值。但很顯然,黨政官員在過去的很多年裡GDP(國內生產總值)主義橫行,赤裸裸地追求經濟利益,從而出現了無窮的社會問題。無論黨內外,GDP主義驅動下的單相面的發展,造就了以錢為本的金錢主義。很多嚴重的社會現象就是金錢主義的產物,包括黨內大面積的腐敗、社會分化和黨內外道德的衰落等等。

  隨著執政黨領導權的減弱,其統治權必然強化。針對黨內的反腐敗運動和針對社會的維穩運動,是統治權強化的典型表現。但也正因為體現國家核心價值的意識形態的衰落,腐敗越反越嚴重,維穩越維越不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