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替代是中國經濟最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10-12 08:19:29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訊/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業企業陷入工資成本上升、原料價格上漲、出口訂單萎縮的“低利潤陷阱”,儘管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吸引力仍在,但全球 “供給替代”的新趨勢正在逐漸削弱中國傳統比較優勢,中國製造正在面臨“前堵後追”的雙重夾擊。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文章表示,所謂“前堵後追”,指的就是前有美國等國家“再工業化”圍堵,後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追趕競爭。“中國製造”的低成本與國際資本、技術相結合曾經創造了全球化紅利,也使中國極大受益於全球化紅利。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歐等將傳統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生產製造環節,甚至部分低端服務業大規模向外轉移到新興市場地區,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被納入由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和生產鏈條中。中國緊緊抓住這一全球化分工的機遇,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迅速融入國際生產分工體系,日益成為全球生產製造基地和各類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持續上升,靠龐大的出口製造出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中國也由此迅速崛起為全球貿易大國,“中國製造”成為中國經濟模式的代名詞。

  文章分析,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衰減、勞動力等一系列要素成本上升,中國低成本優勢的逐步削弱,中國製造正面臨兩大新挑戰:一方面,美歐製造業回歸和“再工業化”是國際產業轉移中的“逆向流動”,也稱“逆轉移”。目前,美國已經全面啟動重振製造業計劃,積極在信息網絡、雲計算、新能源、生物製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等領域加強攻關,並通過採取一系列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試圖促進製造業本土化。

  而深陷債務泥潭,同樣認識到“再工業化”戰略意義的歐盟,正在通過從加速低碳、信息等產業發展,加強工業的研發創新投入,積極推出各類促進工業企業發展政策三大方面重塑工業實體經濟。由於中國製造業產能以低端、高能耗為主,在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有優勢。一旦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引發高端製造業出現 “逆轉移”,很可能使中國產業結構失衡的狀況更為嚴重,“中國製造”面臨著在低端“被鎖定”的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