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擴消費長效機制須著眼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13-02-27 09:07:51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訊/十八大提出建立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中國證券報發表商務部綜合司李洪俠文章認為,要立足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全過程,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為擴消費根本目的,針對經濟各環節中制約消費擴大的因素,通過綜合、深度、動態的改革,從政府角度出發刺激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管理,以穩定的規劃和法律法規形式,制定實施有利於居民消費規模擴大、結構升級和縮小差距的一系列制度設計,具體包括:通過供給層面的技術創新引導需求、改革分配格局、降低流通成本和改善消費預期等四個方面。

  經濟各環節存在制約消費的瓶頸

  文章分析,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告別了短缺時代,表面看生產環節問題基本解決,但事實上,低水平、高成本的產能過剩,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不足,假冒偽劣屢禁不止,成為生產環節的新問題。國產汽車就是產能過剩的一個例證,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因無法滿足消費結構升級,以入門級車為主的國產汽車市場份額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2012年國產汽車的產能利用率不足60%,低於國際汽車廠商歷史平均水平。

  分配格局決定消費能力。居民收入與政府和企業的收入此消彼長。近10年中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1%,其中稅收收入年均增長19.8%,收費和國有資產收益等增長遠快於此;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0%,估計全部企業平均利潤水平要低一些;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3%和12.2%,遠低於政府和企業,且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近10年中國基尼系數都超過0.47,最高的2008年高達0.491。居民特別是農民等低收入者消費明顯偏低。2011年,政府消費占全部消費比重達27.8%,近10年提高1.7個百分點;6.6億農民的消費僅相當於政府消費的一半,占全部居民消費的22.7%,近10年下降8個百分點。

  交換效率低增加消費成本。交換是商品、服務買賣的過程,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多重批發、零售和物流等環節,涉及運費、入場費、損耗等成本,基本構成流通行業的主要內容。當前中國流通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商品市場布局不夠合理,城市批發市場少導致農產品“最後一公里”價格畸高問題突出,農村市場不足,不僅農產品賣難問題時常發生,農民消費的便利化程度也大打折扣。與此相伴,時間長、損耗大、節點多等大大提高流通成本。數據表明,中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損失率為25%-30%,發達國家則在5%以下,美國僅為1%-2%。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在18%-20%之間,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都在10%左右。另外,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現象突出等也增加了流通成本。流通費用高必然會抬高商品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在收入既定情況下,商品價格越高消費數量就越少,越影響居民生活的改善。從服務角度看,中國目前生活性服務業亟待規範化、規模化,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消費。

  市場預期不穩不利於消費擴大。居民消費與當前的花銷和對未來的預期有關,目前教育、醫療、住房、社保等領域公共服務水平和覆蓋範圍不高。一方面,相關大花銷仍在大量擠出居民消費。數據顯示,購房負擔比(月供占家庭月收入比)在很多一線城市遠超過40%的警戒線,北京高達70%-80%,醫療和子女教育保守估計占家庭收入的10%左右,而這些開支大部分是不進入消費領域的,至少沒有達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扣除上述花銷,可用於消費的收入僅占10%左右,這還是平均水平,低收入家庭就更沒有消費餘力了。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不到位加上通貨膨脹,使居民缺乏對未來的穩定預期,保值增值和預防性需求提高了居民儲蓄,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的釋放。此外,消費手段和消費條件也不能完全滿足擴大消費要求,如信用消費發展滯後,時間不充裕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