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8-12-22 00:02:19  


 
  三、一個中國框架的政治包容性

  “一國兩府兩制”有無“兩個中國”之嫌?本文認為,在台灣當局認同一個中國框架或架構的前提下,以“兩府兩制”模式,合情合理安排統一前的兩岸政治關係,認知台灣地區政府對一個中國意涵的不同理解,尊重其在台灣地區的統治權,允許其享有一定的涉外活動空間,是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兩岸基本法律體系有關國家領土的規定,提供了一個中國的框架的法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國際地位及其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持,決定了在國際社會上不可能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安排。大陸方面在九十年代初不接受“一國兩府”的說法,是擔心台灣當局藉此推行“兩個中國”,當年台灣政治人物的主觀動機、國際形勢和兩岸力量對比的客觀情況,決定了這種擔心是有依據的。但在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貿易體、兩岸貿易占台灣外貿比例高達35%左右(占大陸外貿比例不到5%)、大陸成為台灣地區最大的進出口交易夥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大陸軍力遙遙領先於台灣、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的今天,“一國兩府兩制”中的“一國”,已經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矛盾次要方面的“兩府”具有支配性的作用。④為此,“一國兩府兩制”的政治定位,既不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也符合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現實。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未放棄對台灣的國家主權,台灣地區的國民黨在其主政時期宣稱“中華民國的主權及於大陸地區,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目前主政的民進黨當局則宣稱要依照其現有的法律體系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大陸事務,雙方“分庭抗禮”,互不相讓。

  在國際場合,兩岸政府在馬英九主政時期以“非交叉承認、非平行代表”的特殊方式,共享一個中國的主權,“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在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因其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台灣的涉外活動空間自然受到進一步緊縮。由於中國大陸地區在國際社會的廣泛影響力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一個中國原則的一以貫之的堅持,在國際社會並未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局面。兩岸政府所管轄的土地和人口有明顯的大小之分,但彼此互不隸屬,可以說是在政治上處於一種相對平等的地位。兩岸和平統一後,台灣地區政府放棄外交、國防權力,由統一後的中央政府行使,但繼續行使對內管轄權,維繫“一國兩府兩制”的局面。這裡的“兩府”是“兩制”的邏輯延伸。正因為存在“兩制”,才需要能充分體現不同制度精神的組織載體,即“兩府”。這裡的“兩府”,不是具有主權意義上的“兩府”,而是僅就內部治理意義上的“兩府”。國家主權,由中央政府代表。

  眾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指的是: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中,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如果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上述原則自然是天經地義,不證自明的。但在中國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如何基於兩岸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問題上存在政治對立這一經驗事實,理解一個中國原則的有效性,就成為一個值得深思明辨的問題。

  四、台灣當局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變化

  在兩蔣時期,大陸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在政治和軍事上出於對峙狀態,民間互不往來,在國際社會上“漢賊不兩立”,延續了“誰代表中國”的長期鬥爭。1979年中美建交的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呼籲兩岸進行直接的通郵、通航、通商,開展經濟、科學、文化、體育交流,即“三通四流”,大陸方面隨即停止了對台灣的海漂和空飄宣傳,降低了兩岸的敵對狀態。其後,“葉九條”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雙方先派人接觸,充分交換意見。雖然蔣經國在檯面上提出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作為回應,但對兩岸民間的私下來往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海上小額貿易應運而生,一些台灣商人開始轉由第三地前來大陸投資。1987年蔣經國當局決定開放退伍老兵回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交流化暗為明,實現了間接“三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