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請魯迅走出中學語文課堂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15 09:09:15 |
在思想上只有解構沒有建構 作為思想家的魯迅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指出“劣根性”與解決“劣根性”是兩碼事。讓一個人變得不同,不再自私、貪婪、冷漠,讓他關愛、節制、熱情,這是教育所要擔負的責任。魯迅指出了國人的“劣根性”,卻沒提出多少解決思路來。當然從文學的角度來看,作家可以只負責提問,未必負責回答。但是作為思想家,作品作為中小學教材,其文其思實際上也擔負著一定思想教諭的功用。眾所周知,批判容易建設難。魯迅把問題說了,可是接下來如何呢? “沒有正面的東西,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 陰冷的氣質也是魯迅的另一個弊端。1994年餘英時在香港《聯合報》刊文指出,魯迅的特點是“高度的非理性”,“他沒有正面的東西,正面的東西什麼都沒有”。而作家錢杏早在1928年的《太陽月刊》上就指出“魯迅所看到的人生只是如此,展開《野草》一書便覺冷氣逼人,陰森森如入古道,不是苦悶的人生,就是灰暗的命運;不是殘忍的殺戮,就是社會的敵意;不是希望的死亡,就是人生的毀滅;不是精神的殺戮,就是夢的崇拜;不是咒詛人類應該同歸於盡,就是說明人類的惡鬼與野獸化……一切一切,都是引著青年走向死滅的道上,為跟著他走的青年掘了無數無數的墳。”(據天涯論壇,作者紫硯齋、劉大生) 語文不是培養革命小將,而應該是教會孩子希望、愛與寬容 魯迅自己也堅決反對作品選入中學課本 作為那個特殊年代的文學作品,魯迅的文章是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學價值,但將其選入語文課本卻並不合適。事實上,魯迅自己就不主張把他的小說選入中學課本。早在20世紀20年代,有人提議把他的《狂人日記》選入中學課本,魯迅就堅決反對,說這樣的作品是不適宜中學生讀的。相比魯迅大多數文章所傳達的“痛打落水狗”式思想,《記念劉和珍君》作為一篇文體文,闡述文言文怎麼過渡到白話文,則可保留。魯迅自己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是這個道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