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思想者論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政策法案與割據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0:03:16  


 
  近年來,美國各群體的撕裂日益明顯,政治極化愈演愈烈,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大行其道。所謂的民主與自由衹是政治精英用來包裝虛偽承諾的借口與空話,在實踐中作為排外和封閉的政治言辭,以便贏得周期性的選舉。因此,選舉民主逐漸成為民粹主義的發洩渠道。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在世界範圍內的領導力下降,“美國優先”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和美國的盟友體系,直至拜登上台後採取系列措施改變美國的國際環境。然而,拜登政府在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的錯誤道路上走得更遠,以意識形態為名打造話語陣營,包裝對抗戰略意圖,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大陸政治上對抗、軍事上挑戰與法律上否定的格局已經形成。當然,這反而加深了美國的通脹,致使美國民眾的生活更加惡化。

  為獲取短期的政治利益,美國政治精英忽視內部治理的癥結,將美國面臨的問題歸結為中國的發展。語言不是現實蒼白的折射,相反,是價值及其符號形態的建構,是理解和創造現實的鑰匙。這些精英找不到解決方案,炮製了所謂“民主自由VS.專制威權”的話語框架,影響輿論,操縱民意,將反中操作為政治正確進行政治動員。二分法使得選民也衹有選立場、靠邊站的份,不斷以感性而非理性來看待美國存在的問題,也是對美國民眾進行中國的認知塑造。原來在台灣問題上相對具有共識的選民日趨分化。很多國會議員在面臨中期選舉壓力時,為博取民眾的支持,對“台灣政策法案”各有盤算,即使相關主張比較極端,也不必為此負責。“選民意願和選區利益對國會議員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絕大多數國會議員都想在下次選舉中連任,因此如何為本選區撈取利益和爭取選民也是他們在國會活動時的主要著眼點之一。”①在民粹主義的推動下,議員借助台灣問題塑造所謂對抗強權的形象,不斷攫取意識形態對抗紅利。他們藉台灣問題對中國進行各類制裁、造謠與抹黑,頻頻訪台提高自身身價,來吸引選民的注意力,“訪問台灣”顯然成為部分政客獲得曝光的機會和利益必備的行程,他們仿若過江之鯽。美國國會議員紛至沓來,比試誰更強硬,藉此纍積政治資本。如果中國大陸給予制裁,他們反而更能向選民展示其功績,可謂無本萬利。

  一直以來,美國國會存在所謂“友台”勢力,這些議員很多長期得到台灣當局的利益輸送,在國會中通過法案方式推動美國對台政策發展。這也是台灣當局倒逼美國政府的重要機制。民進黨基於選舉利益及政客本能,試圖利用日益競爭的中美關係,將“台獨”從烏托邦變為“伊甸園”。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積極利用美國政府在對台政策轉變的機會,試圖將不可能的“台獨”主張獲得美國支持。與美國政客聯手操作下,民進黨當局將這個“假問題”當作美國選舉的真議題進行操弄。所以,民進黨當局在背後大力鼓動“友台”議員推動涉台法案,所謂的駐美代表蕭美琴積極活動,一時間議員競相提出各種“挺台”提案,尤其以“台灣政策法案”的象徵意義最大,試圖彰顯台灣地區所謂的主權地位。在這一背景下,民進黨當局對“訪台議員”來者不拒,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利益輸送,換取議員在國會支持涉台法案。民主黨籍的梅南德茲和共和黨籍的格雷厄姆作為共同發起人,4月曾率團竄訪台灣,當時表示希望台灣採購波音飛機;6月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草案,並令法案順利排上議程,8月華航董事會就決定,訂購16架波音787-9客機。格雷厄姆是南卡羅萊納州選出的參議員,該州是波音787型客機工廠和交貨地所在。因此,“台灣政策法案”在民進黨當局的鼓動下,贏得跨黨派相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