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稻葵: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方略

http://www.CRNTT.com   2009-12-08 10:30:37  


財政政策必須發揮核心作用,并且執行“寬財政、緊貨幣”的基本政策取向。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訊/中國經濟到了非調整結構不可的時候,這既是經濟增長和優化的短期壓力,也是中國發展戰略的需求——中國最重要的比較優勢不是廉價勞動力而是中國潛在的大市場。第一財經發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等文章如是說。

       中國經濟調整的緊迫性

  文章認為,在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將面臨著改革開放以來最複雜最嚴峻的格局,這一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逼迫著中國經濟必須立即進行結構性調整。

  結構性調整的緊迫性有各種各樣的表象,從本質上講,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導致了中國經濟必須刻不容緩進行結構調整。

  第一個最基本因素,是就業市場的壓力,使得保持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的壓力持續存在。然而,大規模政府投資主導的經濟反彈並不可持續。中國經濟需要尋找根本增長之路。

  2009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預計將超過60%,這兩個指標在新中國60年經濟史上都是創紀錄的數字,而這也意味著,這種模式很難在未來若干年繼續支撐經濟增長。

  第二個基本因素,可能沒有嚴格的學理支撐,但是,要求中國為全球經濟再平衡負一定的責任,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一種國際輿論和政策環境的壓力。這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形象,已經產生了影響,而這種影響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遞到中國的對外關係上。

      結構失調的深層原因

  文章指出,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表象是非常清晰和明顯的,它體現在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過低;投資占GDP比例過高而且一直處於上升態勢;出口以及貿易順差占GDP的比例也過重。但這還是中國經濟結構失調的表象,我們需要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深層原因。

  深層原因第一是經濟體制改革尚不徹底,很多制度上的因素導致並加深了結構失調。比如地方政府的GDP政績導向、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因行政提拔要求而內生的對投資和規模的發展要求、受政府控制的基礎性資源價格長期偏低補貼和加劇了投資、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體系建設落後等等。

  在這之外,發展戰略的錯位,也是中國經濟結構失調的另一個深層原因。長期以來,中國從學者到政策制定者,深受東亞四小龍以及日本等國發展模式的影響,無形中沿用了一個“出口導向的、發揮低廉勞動力要素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

  在這一發展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製造業發展迅速,許多農村廉價勞動力得以轉移到製造業部門,出口迅速上升,外匯儲備不斷上漲。這一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一發展戰略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今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已經明顯是不適合的。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在制定政策時不應僅考慮對本國的影響,還應考慮到國際影響。比如,作為一個大國,當中國追求一種出口導向、發揮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的時候,就會使得全球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價格迅速下降,並會使得全球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價格迅速上升,造成一種“中國賣什麼什麼便宜,中國買什麼什麼漲價”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當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大國的時候,中國的貿易結構、對外出口、貿易順差,無形中逼迫著中國的貿易夥伴,尤其是發達國家貿易夥伴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這會帶來相當數量的失意者,這部分失意者會通過政治渠道將不滿發洩在中國的身上,這就是今天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中國挑起貿易戰的根本原因。

  因此,中國經濟必須走一條大國發展戰略。

  在這方面,政府必須起到主導作用。必須使用手中的財政政策、貿易政策等一切手段來保護、來維持和推動國內市場。大國發展戰略最核心的要點,就是要緊緊抓住中國經濟自身市場這一最大優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