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國:朝鮮戰爭紀念“靜悄悄”

http://www.CRNTT.com   2010-07-12 11:52:38  


 
“美國不能再製造假想敵”

  雖然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的消息不及歌星傑克遜去世一周年的消息吸引眼球,但是一些美國網民對朝鮮戰爭的評判解讀卻是言辭激烈,有偏執之詞,有極端之語,也有理智之言。

  對於因戰爭失利而又不按照白宮意圖行事而遭撤換的麥克阿瑟,一位名叫埃普西爾遜.埃普西爾遜的網民深表同情,他說:“杜魯門拿掉麥克阿瑟實在是愚蠢之極,美國還在為此付出代價。本來麥克阿瑟可以徹底解決朝鮮問題。也可以說,如果麥克阿瑟結束了朝鮮戰役,越戰就不會發生。要怪就怪杜魯門。”

  丹.菲利普表示贊同,他說:“杜魯門的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臭包袱,他讓我們夾著尾巴‘結束’戰爭。”

  托馬斯.R則認為,麥克阿瑟想動用核武器轟炸中國軍隊,這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撤換麥克阿瑟明確了美國文官仍然高於武官的原則,從而將這場衝突局限在朝鮮半島上。

  戴維.科爾德則認為,仁川登陸是英明之舉,無人可以質疑麥克阿瑟的勇敢,但是他誤讀了中國,而在1950年10月局勢發生變化後,他卻不知道如何應對。

  針對“克裡姆林宮中心論”,克裡斯特爾.帕裡克說,美國領導人很少顧及朝鮮人的民族主義情緒,這一點值得思考。美國人似乎也無法想象,剛擺脫殖民統治的民族絕非只是冷戰中的馬前卒。他指出,從“克裡姆林宮中心論”看問題,就無法理解北朝鮮或中國的行動。

  蘇珊.赫爾姆斯則反對美國製造一個強大的假想敵。她說:“或許當我們懷有的‘他們都要攻擊我們’的恐懼被掃進歷史垃圾箱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文明的國家。”

  戴維.麥克科爾德說,我們從朝鮮戰爭應該汲取的教訓是,囿於一種思維定式而不顧及其他是很危險的。不管是在政治、經濟、投資領域,還是涉及人際關系及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我們需要廣泛閱讀與學習,同時考慮其他的可能性及思考方式。尤其是經理人員或政府官員,他們的態度和行動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應該將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進行比較,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文/《瞭望》新聞周刊駐紐約記者劉宗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