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發現東亞:從自由到威權再到多元?

http://www.CRNTT.com   2011-01-31 09:48:03  


 
  房寧:這些國家具有很大相似性,隨著工業化進程,政治體制不斷發生著變化,政治發展呈現出規律性。除了台灣,五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都出現了自由民主體制時期,基本仿照西方民主憲政,建立了以議會制多黨制普選制為核心的政治架構。在這樣的起始階段,這些國家社會比較混亂,由此工業化進程受到很大影響。韓國十多年基本沒有大的發展。印尼從1945-1965年二十年,自由民主體制也並沒有帶動工業化的發展。 

  威權體制成為政治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在社會混亂、經濟停滯的背景下,威權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制度的救濟,適應了那個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樸正熙是政變上台,印尼也是出現了政變,並都穩定住了社會,保持住政權。前面階段的停滯與混亂,為軍人政權做了鋪墊。政變上台的政府以大力抓經濟建設,為自己提供合法性,結果就是政府主導的工業化。東亞的工業化與威權體制有明顯的相關性。日本雖不能算是威權體制,但自民黨一黨治下的55體制,也是有其特點的,在此期間日本經濟再次崛起。 

  到了工業化後期,這些國家的政治又紛紛出現變化,基本上是由威權體制向多元體制轉化。 

政治結構的三個要素 

  南方都市報:這種單線條的階段轉化能否概括政治體制變遷嗎?東亞一些國家民主化進程的成功的條件是什麼? 

  房寧:在我看來,政治體制或者說政治結構由三個要素組成:憲政體制、權力結構和利益結構,認識一個政治體制或政治進程要從這三方面綜合的意義上入手。社會的利益結構是威權體制下的工業化引發了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各國紛紛出現新的利益集團,比如韓國出現了財閥集團、新工人集團。韓國的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都是新的,過去也有資本家和工人,但是作為階級,它們是新的。在韓國工業化時代,資本家成長為權力巨大的財閥集團,傳統的工人階級之外有了一批社會地位更低,反抗精神更強的新工人集團。這兩大集團的出現給韓國帶來了巨大變化。 

  政治體制的變遷還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社會結構更新了,形成了新的利益結構,大多數社會成員在工業化進程中改變了身份,社會也形成了新分層,大體上出現了上、中、下三大社會階級或階層。一般而論,上、中層構成了所謂“主流社會”。主流社會一旦形成,社會意識、社會情緒就會進入保守化階段,中上層“主流社會”認可現實社會秩序,對下層以及各種激進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思想採取排斥態度。東亞的所謂“民主化”進程是以這樣的社會思想和文化條件為成功和完成的前提的。 

  還有就是精英的整合。東亞的所謂民主化有多黨制、有兩黨制。我們的研究發現:無論哪種民主政體,其精英階層是具有一定共識的,或者說,東亞五國一區的民主憲政體制下政治權力結構是由其社會的精英階層共治的。表面上政黨爭鬥,但是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層面基本是一致的。在多元競爭的體系下,政治精英階層有共識,是在控制著民眾的情緒和掌握著的政治分寸的。 

  東亞研究也讓我們對於競爭型的民主體制有一些新的體驗和認識。過去我們有一種認識,似乎認為:專制政體是一個人說了算,民主政體是大家說了算。其實,這都不對。在穩定的多元體制下,相互競爭的政黨奪取權力並不是不擇手段的,甚至不能說是唯一的目的。因為,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必須保障秩序,你死我活的玩法是玩不來的。“主流社會”是不允許那種損害基本制度和秩序的玩法,他們不允許社會“重新洗牌”。

  東亞威權體制後形成的多元體制有兩種亞型:協商型多元體制和競爭型多元體制,它們雖然在憲政體制上是一樣的,但是權力結構不一樣。比如新加坡,從它的憲政體制看,新加坡完全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國家,但它的實際權力結構是十分穩定的,由一個穩定的精英階層長期控制的,無論憲政體制怎樣,包括具有競爭性選舉,但權力結構是不變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協商型多元體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