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40歲沒有4000萬就是人生失敗?

http://www.CRNTT.com   2011-04-07 11:51:34  


  中評社北京4月7日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師大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近日發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並對研究生提出要求,“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此言一出,反響強烈。40歲沒有4000萬就是人生失敗?或僅是一個地產學者對於金錢暴利的豪邁?

曹林:40歲沒有4000萬就是人生失敗?

  2011年04月07日02:20 來源:新京報 

  近日,北師大教授董藩又成輿論焦點。他發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並對研究生提出要求: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元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貧窮意味著無能、懶惰、恥辱和失敗。

  北師大教授的身份,自然讓人想起北師大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親題這一校訓的啟功先生,九泉之下如果聽到董藩這番言論,不知該作何感想,又該情何以堪。

   對“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校訓,啟功是這樣闡釋的: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範。這種以德為先、以品行引領社會的大學精神,是師範院校應有的精神追求。而在董藩的言論中,德被屏蔽了,師被掏空了,範被庸俗化了,關於教師的所有價值期許被擊得粉碎,衡量成功的標準只剩下了一個字:錢。

  先不要聲稱不認沒賺到4000萬元的學生,董藩首先該擔心的,是學生會不會不認自己。不少學生走出社會後,並不會介意從前的老師認不認自己,對他們來講,老師只是人生中的匆匆過客。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能被畢業多年後的學生記起,更不用說回學校看望。只有那些真正關心過學生,以淵博的學識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以高尚的品質影響了學生的價值觀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銘記。

  董藩後來為自己的言論辯護說: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學生貧困。這真是一件漂亮的道德外衣。在你眼中,難道40歲賺不到4000萬元的人,都成了窮人?說這些話,表面看是勵志,更像是在炫耀地“自抬身價”:我董藩的學生,40歲怎麼能賺不到4000萬元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