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莆田的童養媳

http://www.CRNTT.com   2011-05-22 07:19:32  


莆田尋親的童養媳,自左往右依次為王海樂、林秀珠、陳愛清。——本報記者 郭麗萍 攝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訊/福建莆田,2008年在册人口僅300萬出頭,卻有著與其人口總數極不相稱的數萬名童養媳。童養媳本是當地的舊時陋習,1950年婚姻法頒布後一度有所收斂,但上世紀70年代後,因為買賣婚姻、媒婆活動、女方索取聘金彩禮現象的出現,童養媳現象又在農村抬頭。廣州《時代周報》日前登載紀實文章“莆田童養媳的長成軌跡”:
  
  莆田人多稱童養媳為“長樂子”、“閩侯子”,但長樂或閩侯并非所有童養媳的故鄉,多數人來自遙遠的貴州、四川、雲南等地,被人販子一路誘拐至此。

  莆田童養媳們在各自的成長軌跡裡經歷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對她們而言,1980年或可稱為一道分水嶺,自那以後的童養媳不僅數量銳減,某種程度上也擁有了婚配的自由。盡管命運不同,但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強烈願望—找到親生父母。

  時代周報記者 郭麗萍 發自福建莆田、長樂

  5月8日母親節那天,郭源英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從福建莆田抵達福建長樂,100多公里的路程她用了35年。

  相認後,郭源英與母親李秀鳳同時失眠,遠在貴州的哥哥也興奮得一天打幾個電話給她。郭源英用“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概括她與家人重聚後的所有欣喜,還有心酸。

  35歲的郭源英是莆田靈川鎮一家服裝廠的工人,但與普通出生或幼年時即被收養的女孩不同,她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童養媳。

  位於沿海地帶的福建莆田市現今生活著數萬名像郭源英這樣的童養媳。上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20年間,當地流行并抱養了為數衆多的女嬰或女童。這些女嬰及女童部分來自莆田本市及附近福清、閩侯、長樂等地的貧困家庭,也有從省外如四川、雲南、貴州等省被誘拐而來。成年後,他們多數順理成章地從抱養家庭的養女變成兒媳婦。

  童養媳們在各自的成長軌跡裡經歷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卻都有一個共同的強烈願望—找到親生父母。她們原本都是自發地尋找,隨著近幾年民間力量的加入,分散的尋親童養媳被集結起來。郭源英是通過長樂熱綫尋親專欄找到父母的第9個幸運兒,找到父母被她稱為“這輩子最欣慰的美事”,但對大多數莆田童養媳來說,因為年代久遠以及有效綫索的缺失,更多的人至今仍在尋親途上跋涉、迷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