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說人話辦人事,吳阿姨怎能不紅!

http://www.CRNTT.com   2011-06-23 10:59:18  


假大空的話聽了太多見了太多,“吳阿姨”這類肺腑之言可以多一點。
 
  在生活中“做一個人”

  真正的潮,不是趕時髦,而是把生活變成教育。其實吳阿姨做的說的太平凡,平凡到沒有任何誇耀的資本。“看到他們老不洗衣服,老不收拾房間,我就忍不住要說;熬夜、掛科,我都要罵。”說的做的都是“老一套”,無非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言傳身教教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如果我們所有人領悟到陶先生所說“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我們才會發現吳阿姨的可貴,也會明白,教育高尚但很簡單——於生活之中“做一個人”。

  套話製造距離,真話最動人

  大學的臉悄悄地改變,變得更加親切可人。去年,走紅的是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他就以“潮語”征服了學生,獲得了“根叔”的美稱,“根叔式演講”走紅大江南北。一個語言親切、不拘一格的大學校長,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官話套話令人產生距離,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學生。
 
社會上應該多一些“吳阿姨”

  所謂榮譽和尊嚴,收獲與成就,本不應該變成“贏者通吃”式的價值觀黑洞。平等的尊重與待遇,才應該是對價值的肯定。

  高校充滿套話,讓人遺憾

  大家或許會遺憾,自己無緣經歷如此動人的畢業典禮。畢竟近20年來大學禮堂中,少不了領導們工作報告式的官話和套話,鮮有生動活潑的語言。如果,以這些單調空洞的語言來作為大學生涯的終點,不僅不夠“給力”,更是對大學精神的顛覆。什麼是大學精神?一個共有觀念是,應當更開放、更包容、更實事求是。如果高校裡充斥著官僚氣,做什麼都循規蹈矩、毫無創意、墨守陳規,那大學的活力從哪裡來?大學的創造性從哪裡來?大學的號召力從哪裡來?

  “儀式感”發言沒必要

  任何領域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文風,這些文風即是話語的機制,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話該怎麼說,背後都潛存著一種社會作用力。要想掙脫,其實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尤其是行政色彩極濃的領域,公共發言充滿了儀式感,在這儀式感的背後,發言者以味同嚼蠟的語言讓公眾失望。“根叔”、“吳阿姨”的走紅,也讓我們更迫切地希望看到,套話、假話可以少一些,真話、實話可以多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