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鄭永年:資本主義危機還是國家權力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4 09:25:34  


 
全球化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首先是對經濟倫理的影響。資本儘管以利潤為目的,但在資本運作過程中,倫理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這種倫理出自不同的方面。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著有《道德情操論》一書,認為人具有道德的一面,企業家或者資本者也一樣。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著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從宗教的角度論述了資本主義的道德面。韋伯認為,傳統資本主義精神包括勤儉節約、努力工作等美德和宗教(主要是新教倫理)有關。在這裡,利潤和賺錢只是手段,是為了人的自我拯救,因為基督教告訴人們,每一個人都有“原罪”。

  不過,資本的經濟倫理和主權國家有關。無論是人的道德天性還是宗教因素,所有的倫理都產生於不同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資本的經濟倫理,產生於資本者和受雇者之間的互動和交往。在主權經濟內部,很多因素使得這兩者交往容易產生倫理,例如同一種宗教信仰、統一民族、統一語言、統一皮膚等等。馬克思看到了資本的剝削本質,他提倡國際主義,號召全世界工人階級或者無產者聯合起來,但並沒有達到目標。有人說,在國際主義和民族主義較量中,後者勝出。也就是說,本國內部的資產者和受雇者之間的妥協,較之本國受雇者和他國受雇傭者之間的合作要容易得多。

  前些年,我考察廣東和浙江,發現廣東外資多,浙江內資多,廣東的勞動糾紛要遠遠多出浙江。我發現,在浙江,投資者和雇工之間的關係比較和諧一些,因為他們大多雇用當地工人或者外地工人,工人和老板之間容易產生一種共同的認同。老板不可以太過於剝削本地人或者本國人,否則老板的名聲會在當地很差。但在廣東,外資大多來自香港、台灣、韓國和日本。這些外國老板和工人之間很難產生共同的認同感,關係往往不和諧。

  浙江的例子可以支持主權經濟體的經濟倫理,而廣東的例子支持全球化情況下的經濟倫理缺失的狀況。全球化表明全球市場的形成,這一市場的存在表明,所有生產要素都可以被國際化。資本的本質是要用全球市場來追求最大的利潤。國際市場的廉價勞動力是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動因。但是因為雇用的是外國勞動者,經濟倫理對資本者的約束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很容易理解,隨著中國成為國際製造業中心,其也必然成為“血汗工廠”中心。“血汗工廠”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工人的權利缺失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勞動保護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更是因為資本者在對待外國工人時缺少道德約束。實際上,在缺少道德約束的情況下,任何法律和法規體系都無法約束資本者。富士康很難像對待中國大陸工人一樣對待台灣的被雇用者。很多經驗材料表明,很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一旦到了中國之後,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感就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