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幣走向國際儲備貨幣的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12-06-27 08:15:37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在計價和結算方面成效顯著,但走向國際儲備貨幣的路程仍然漫長。
  中評社北京6月27日訊/人民幣國際化指人民幣跨境流通,成為國際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在計價和結算方面成效顯著,但走向國際儲備貨幣的路程仍然漫長。

  道路依然漫長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金融室副主任劉翔峰文章表示,美元、歐元、日元成為國際貨幣均經歷了較長過程,其貨幣國際化的經驗及形成條件,對明確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十分必要。

  美元通過全球性的匯率制度安排,成為唯一的國際計價單位和與黃金地位相同的國際儲備貨幣,而且持續的資本輸出不斷深化保持國際清算和儲備貨幣的優勢。

  日元則通過跨境結算+金融市場開放的模式,成長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重要一極。首先日元計價,其次深化其國內金融改革,放鬆對歐洲的日元貸款和日元債券限制,設立離岸市場,取消資本流動限制,1990年在國際儲備中比重升至8.0%,日元於1998年完全自由兌換。

  歐元是經濟實力相當、結構類似的國家採取的區域貨幣模式。1999年歐元問世後,歐元在貿易結算中比重增加,跨國兼並、收購、證券交易都以歐元結算以增強歐元的國際投資功能,銀行、保險和股市相互參股,統一了電子轉賬支付體系等。

  由上可知,貨幣國際化的條件,概括起來是:貨幣發行國的政治和經濟實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低通脹的公信力、市場化的利率和匯率、確保貨幣可獲得的完全可兌換性。

  目前中國已成為第二大經濟實體,對外貿易額和股市市值均居世界第二,已具備相當經濟實力。但對照貨幣國際化條件,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道路還很漫長。

  首先,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流動性強的深化的金融市場,是一國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關鍵條件。由於美國有著最具深度和流動性的金融市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也沒有動搖美元地位。中國金融市場還遠沒有發展到與人民幣國際化相匹配的深度。

  其次,人民幣離岸市場剛剛初步發展。離岸市場的存在使得貨幣在境外金融交易中不受貨幣發行國司法約束,是貨幣國際化的必經階段。香港離岸中心只有人民幣存款、人民幣債券、RFDI、RQFLL等,人民幣投資的金融產品還很少。在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前,完全成熟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很難到位。

  第三,人民幣沒有完全可兌換。可兌換是貨幣國際化的關鍵。當這種貨幣以一定的市場比率自由兌換成一種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時,這種貨幣被認為“完全可兌換”。人民幣經常項目下雖然可兌換,但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例如跨境證券投資和短期貸款受管制。原因在於中國的匯率與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人民幣匯率自2005年匯改以來對美元累計升值了23.7%,目前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升值預期弱化後,香港人民幣存量下降,影響了境外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穩定的信心。從利率看,境內外利差明顯,人民幣回流動力源於套利驅動,不利於人民幣在境外市場的沉澱和使用。由於人民幣事實上可自由兌換,而兩種匯率和兩個人民幣外匯市場的存在,套利和套匯資金大進大出將影響中國中央的貨幣政策獨立性。

  第四,人民幣國際地位微弱。美國貿易本幣計價,出口在95%以上,進口在85%以上,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只占中國的10%。美元占全球外匯交易量的85%,人民幣則不足1%。美元在國際借貸與債券中占40%以上,人民幣則微乎其微。2010年美元在國際儲備中占比為62%,歐元為26%,日元和英鎊各4%,人民幣占比近乎沒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