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內外兩大風險逼近 中國靠什麼化解

http://www.CRNTT.com   2012-09-17 08:55:31  


章玉貴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登載知名經濟學者章玉貴的文章“內外兩大風險逼近 中國靠什麼化解”表示,中國經濟既有基於增長動力衰減引致經濟減速的相關負面效應,也有主要金融與工業強國試圖再度劫掠中國財富,進而切割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核心利益的可能,因此,宏觀經濟政策下一步,既要激活適應有效經濟增長的相關要素,更要在金融以及科技產業化等方面盡早“補課”。

  自年初迄今,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可謂差強人意。從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大目標,即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內外收支均衡來看,經濟增長數據顯然不太好看。來自微觀領域的一系列警報尤其令地方政府與決策層擔憂。畢竟,要推動中國經濟這艘大船前進,光靠國企是遠遠不夠的(況且國企本身也有太多沉屙需要清理)。如果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無法脫離困境,如果本就累積的系統性經濟風險由於一兩件重大經濟事件引爆,屆時即便宏觀調控水平再高,彈藥再多,恐怕也會顧此失彼。

  最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成就確實舉世矚目。但站在全球頂尖層面的金融競爭與產業變遷的角度來看,顯然並沒有太多值得我們驕傲的理由。因為中國取得的經濟進步,大都表現在體量上的擴張,“效費比”比較低。在表征經濟與金融強國的核心指標方面,我們與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的差距依然是全方位的。例如,由於掌握儲備貨幣發行權,使得美國在全球經濟深陷衰退泥淖時,能獨享金融紅利。差不多被華爾街綁架了的伯南克,任內給世人最大的印象便是大打QE牌。QE,原本是指一國央行可通過向銀行體系注入超額資金,包括大量印鈔或者買入政府、企業債券等讓基準利率維持在零的途徑,為經濟體系創造新的流動性,以鼓勵開支和借貸。通常,只有在利率等常規工具失靈的情況下,貨幣當局才會採取這種極端做法。但在美國金融資本和美聯儲眼里,這就是“過期不用就要作廢”的權力工具。在前兩輪總額高達2.6萬億美元的QE實施之後,道指回升到危機前的13000點之上,大宗商品價格也在高位運行,其中獲利最多的肯定是華爾街。而在QE3上周出台之後,又將在向世界經濟注水的同時助推美國金融資本獲利。而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中國顯然是美國一系列不負責任經濟政策的買單者之一。在美元高邊疆面前,中國高達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有時顯得格外脆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