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信力建:東亞一體化的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2-09-20 12:08:42  


 
  中日金融合作協議的意義

  2005年12月,東盟“10+3”的首腦們表明了“實現東亞共同體的共同意願”。但是東亞現狀局勢複雜,特別是從中日的相互不信任以及國民感情上來看,東亞共同體的實現是非常困難的。然而近年來,東盟“10+3”正在推動從金融合作到東亞共同體的道路。2011年12月中日兩國領導人所達成的金融合作協議,更加推動了其進程,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協議內容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發展金融市場,改變主要由美元結算的中日貿易現狀,促進人民幣與日元在貿易結算中的使用。這將會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擴大日元在國際貿易中的所占比例。

  第二,加速東盟“10+3”正在推進的金融合作。實際上中日兩國面對歐洲債務危機,為了確保東亞經濟的安定,正在努力提高金融合作的力度。

  這次協議是由日本提案,中國接受,進而被實現的。協議達成前已事前告知了歐美貨幣當局。

  危機推動東亞金融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明指出,東亞金融合作具有“危機推動特性”。當重大危機迫使中日擱置政治與歷史問題時,金融合作將會得到推動。東盟“10+3”首腦會議創起於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時。之後,“10+3”創設了緊急時雙邊貨幣互換機制的CMI(清邁協議),10年來不斷擴大其資金規模、改善運營方法。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ABMI)對東盟“10+3”的金融合作也做出了貢獻。與此同時還構築了合作體制,即將財長會議和財長代理會議以及小組會議制度化,並且設立了AMRO(“10+3”宏觀經濟研究所)。AMRO雖然也主持經濟調查、討論援助案件,但其基本上是以中日為中心的地區性政策對話的場所。

  上述金融合作的成績,是兩國貨幣當局在中日關係迂回曲折的時期也沒有間斷在實務領域合作的成果。參與此過程的日本財務省國際局地區合作科科長栗原義,在2011年曾指出“在東亞,不論政治體制還是經濟發展階段都存在巨大差距,東亞共同體的實現要花時間”,但是他感到達成一致的協議是可能的。過去的10年是CMI創建和組織化的時期,未來的10年將會是其被深化和走向成熟的時期。

  現在“10+3”又一次處於應該發揮“危機推動特性”的局面。日本財務省財務官中尾武彥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學的講演中指出“在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中,市場上出現了美元資金急速不足的現象。我們必須避免遭受只因美元不足而妨礙亞洲金融和貿易進而波及實體經濟的現象。有必要謀求日元、人民幣、韓元等亞洲貨幣的有效利用”。AMRO初代局長魏本華指出,“為實現歐洲的狀況不會波及東南亞,應該始終徹底關注危機。”正在著手實現中日金融合作的兩國貨幣當局者的問題意識,在於強化“亞洲金融安全網”。中日為了確保東亞經濟安定,金融合作正朝向更高水平在不斷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