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金融體系的“失衡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13-04-11 08:54:18  


 
  新華社近期也報道稱,今年前兩個月我國新增外幣貸款達468億美元,占去年全年新增外幣貸款量的三分之一,表現出明顯的“負債外幣化”的傾向。

  “負債外幣化”現象的背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結匯意願增強、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以及跨境資金流入加劇的現象。去年底,市場出現了數十個交易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漲停現象,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加快結匯,賣出美元持有本幣。

  由於國內利率水平較高,大量熱錢也傾向於湧入境內市場,造成中國的通脹和資產泡沫壓力,也造成人民幣的升值壓力。

  對於借入大量外幣資產的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產生,將更加鼓勵其增加其外幣負債,這是因為企業能夠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得匯兌收益。

  問題也隨之產生,一旦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擴大,可能帶來貨幣政策的收緊,從而導致資產泡沫破裂,並造成人民幣大幅度貶值,而借入外債的企業也將因過度投機付出沉重代價。

  這樣的循環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吸收了危機教訓的泰國和印尼等國,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下開展了大規模而痛苦的國內金融改革。

  在多年後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資本賬戶的開放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但將金融危機的根源歸結為資本賬戶開放卻不明智;與資本賬戶相比,國內脆弱的金融系統以及利率畸高是導致危機爆發的更重要原因;從宏觀層面來看,匯率被高估、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以及競爭力削弱是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 如何爭取主動

  中國的國內金融改革如何爭取“主動”,需要決策者的勇氣和智慧。但在日本繼美國和歐洲之後開展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整個新興亞洲市場都在面臨資本流入的大背景下,過快開放資本賬戶的風險已然開始明顯增加。

  在這樣的過程中,中國至少不能夠繼續“一條腿”走路,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也應該被實質性地提上議事日程。

  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僅僅是允許商業銀行根據自身的狀況決定存貸款利率,更加重要的是,要真正引入市場競爭。比如說,在過去的十年中,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目前的占比已經不足2%,而民營銀行的占比則更加小得可憐。與此同時,在信托等行業出現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苗頭卻被一點一點蠶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