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歷史借鑒:國民黨是如何失掉大陸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5-01 09:58:23  


 
  楊天石: 蔣介石在撤退大陸時就進行反思,撤退到台灣以後當然要更多的進行反思,反思的結果他寫過很多條,其中很重要的一條認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貫徹民生主義,所以他說要把台灣建設成為貫徹民生主義的模範省。蔣介石到了台灣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是黨的改造,蔣介石想改變國民黨成員的階級構成。做的第二件事是土地改革,應該說蔣介石在台灣做的土改是成功的,台灣土改的成功給後來台灣的經濟起飛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你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蔣介石在大陸想搞土改始終沒有搞成,到了台灣去為什麼搞成了?原因很多,有的原因是淺層次的原因,例如可以講蔣介石1927年上台以後不斷的戰爭環境,開始跟共產黨打仗,後來跟日本人打仗,這是淺層次的原因,最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的上層,國民黨的主要骨幹是地主、官僚、社會上層人。也就是說國民黨的大官們、國民黨的骨幹們本身是地主,或者他的親戚是地主,要土改必然會侵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我剛才講過蔣介石在1948年讀毛澤東的《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想到共產黨的兵打仗勇敢,是因為共產黨給他們分了土地。蔣介石說我也可以學,所以他曾下了一個命令,凡是收複區要承認共產黨的土改成果。而且我還講了蔣介石以蘇北的四個縣作為試驗區,也就是怎麼樣承認共產黨的成果,原來是地主的,共產黨來了,把地給農民,國民黨來後繼續承認這個地是農民的。可這個試驗區剛剛成立,地主不幹了,我在台北檔案里看到許多地主給國民黨請願上書:我們這些地主,八年抗戰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抗戰以後我們又飽受共產黨鬥爭之苦,現在國民黨回來了,還要承認共產黨的土改成果?憲法怎麼寫的?憲法寫承認保護私有財產。地主這麼一叫,試驗區當然搞不下去。

  所以國民黨在大陸土改搞不下去,一個是國民黨構成本身是地主官僚或者跟地主官僚、社會上層關係很密切的人,要土改必然侵犯他們的利益,他們不幹。為什麼他們到台灣能做成功?大家不要忘記國民黨對台灣當地來說是外來戶,是從大陸過去的,跟當地的地主沒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改革台灣地主的土地國民黨不心疼,所以能搞下去。我順便講一句,民進黨一直是國民黨的反對黨,民進黨最初成員很多都是地主,蔡英文家就是大地主,所以國民黨在台灣搞土改,受到衝擊和損失的首先是台灣地主。不過國民黨在台灣搞土改非常溫和、和平,怎麼搞?你是地主,你地多,把你多餘的地交出來,國民黨當局把國營公司的股票交換,你交地,我把股票給你。所以台灣地主不是無償的,而是拿到股票的。拿到股票後也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我稱之為傻頭傻腦的地主:股票是廢紙一張,扔了、送朋友了,賤賣了,等到台灣經濟起飛,股票飛漲,這部分地主就虧了,就覺得上了國民黨的當,吃了虧。還有一部分地主把股票留下來,等到經濟起飛以後,股票大賺特賺,所以台灣地主里一部分擁護國民黨,另一部分反對國民黨的,反對的很多人是在台灣土改中利益受到損失的一批人,民進黨最初發起者有很多是這種人。話說回來,國民黨在大陸想土改沒搞成,在台灣搞成了,這是環境的不同。

  主持人:可見根子在土地上。

  蔣介石失掉大陸與他是基督徒有關係嗎? 

  網友3:我有一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我,國民黨失掉大陸與蔣介石的基督教信仰有沒有關係?共產黨是無神論,可以搞階級鬥爭,可以攪起民族的仇恨;蔣介石有反思精神,天天寫日記,做自我譴責,好幾次可以殺掉周恩來但沒殺。

  楊天石:蔣介石是一個基督教徒,而且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虔誠到迷信的程度。比如東北戰場失敗,國民黨的兵吃了敗仗,慘敗,蔣介石找原因,找來找去就想:壞了,我參觀紹興大禹陵時曾對著大禹的像鞠了一躬,一定是上帝懲罰我。為什麼?因為基督教有一個規定:不拜偶像,偶像不能拜,一拜偶像就違反教規。所以我說他虔誠到迷信的程度。那跟他的失敗有沒有關係?謝謝你提出這個問題,我得進一步思考、研究。在這里就講一點:蔣介石早年學過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宣言》他讀過,但蔣介石後來反對共產黨、走到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我想跟講蔣介石信仰基督教有關係。他在日記里講,現在基督教講的是愛,要愛人,馬克思講的是恨人。一個講要愛人,一個講要恨人,蔣介石選擇愛人,蔣介石在愛和恨兩者之間選擇了愛。當然要特別強調的是,蔣介石將馬克思主義簡單的歸納為恨人是不對的。但這是蔣介石選擇基督教的一種認識、一個考慮,這對他有影響。

  主持人: 非常感謝!因為時間問題不再提問。研究我們的歷史,是一個祛魅的過程,拋棄掉黨派的歷史觀、英雄史觀,看歷史會更豐富。2005年抗日戰爭60周年時,官方對抗戰史有了一個正面的回應,在史學界可以給抗戰史真面目,國共戰爭史更需要從多角度看。謝謝楊老師、謝謝丁東老師,也謝謝各位網友! 【全文實錄】

  來源:騰訊文化“燕山大講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