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葉檀:三中全會基本擺脫權貴與民粹

http://www.CRNTT.com   2013-11-21 11:30:33  


 
  正在某些國際投資者懷疑中國是否會在民粹勢力的影響下繼續開放時,三中全會公報明確否定閉關鎖國之路,公報沒有提及萬眾矚目的房地產,沒有提到多少金融改革,卻較大篇幅地提到了自貿區。

  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來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上海自貿區的意義再次提升,這是中國經濟開放的前沿,也是政府進行負面清單管理、向市場放權的嘗試,而在自貿區中的公平規則,將由更具有尊嚴的法律進行底線保障。
 
  在實行市場機制的同時,中國宣示不再閉關鎖國,而會融入世界經濟鏈條中,實現資源、貨物的高效配置。國內遊戲規則與國外規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銜接,自貿區等試驗田再次擔負重任。中國前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以開放促改革,這一次開放再次被突出。

  在關於市場化的經濟議題上,市場派人士可以得到暫時的滿足。
 
  公報強調了市場的作用,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以往一直在各種文件中被強調具有基礎作用,而現在則是決定作用,說明在經濟中市場原則高於其他原則。
 
  從這一圓心出發,未來中國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都會向市場化的目標前行。不少人疑惑未來房地產市場為什麼沒有著墨,相信會有細則出台,既然由市場主導,政府通過稅收與貨幣改革激勵機制,遠離市場定價機制,做好保障房供應,其他的交由市場選擇。這是市場派人士多年的心願,政府之手退出市場,保障的歸保障,市場的歸市場。
 
  市場導向必然牽涉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政府與市場剝離就是題中應有之義。行政體制改革,打破交易壁壘,可以預料,隨著政府逐漸遠離市場,審批項目的減少,以及對公務員的監管更加嚴厲,未來千軍萬馬考公務員的現象會有極大的緩解,鼓勵創業與創新,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基調。
 
  讓人欣慰的是,法律的尊嚴被強調,其中暗含的意義是,市場的邊界由法律劃定。在一個章節中,公報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而在另一個單獨的段落中,則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這似乎意味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解脫束縛,部分獨立——當然是在黨的領導下——而民眾的生命權、財產權等各項權利將得到一定的保護,各部門、地方政府不能肆無忌憚借助行政執法之手剝奪民眾的各項權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