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回歸常識

http://www.CRNTT.com   2013-11-23 09:44:37  


  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登載該報沈澤瑋的文章《回歸常識》,文章說,這次三中全會《決定》之所以讓人振奮,不在於激憤豪邁的口號,而在於它用質樸直接的語言將問題和常識說白說透,讓人相信中共新一代領導人是真懂經濟並決意解決中國當前因改革不徹底所引發的各種盤根錯節的問題,讓外界看到了改革的希望火苗。

  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2萬多字長文,幾乎像是重溫經濟學常識的普及課。

  在大學主修過經濟這門課,但所有的學術理論早已忘得一幹二淨,唯一最深刻的體悟是,經濟學基本可概括為兩個字:常識。人要正常有序地活著,需要有常識,政府要正常有序地治理國家,更需要常識。搞思想宣傳可以靠意識形態,那是虛的;但搞經濟改革必須靠常識,那是實的。

  只不過,常識性的東西在中國往往被披上複雜深奧的理論外衣,讓人摸不著頭腦。剝衣露底之後,經濟學本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嘗試用學術學理的框架去解釋人類行為百態,也就是所謂的常識。

  這次三中全會《決定》之所以讓人振奮,不在於激憤豪邁的口號,而在於它用質樸直接的語言將問題和常識說白說透,讓人相信中共新一代領導人是真懂經濟並決意解決中國當前因改革不徹底所引發的各種盤根錯節的問題,讓外界看到了改革的希望火苗。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起到決定性作用”無疑是三中全會最閃爍的名片,以“市場化”為最大公約數和主要抓手,中共第五代領導人成功超越左右兩翼,市場擺中間,既不姓“資”也不姓“社”,而是做個姓“市”的實用主義者。明確“市場化”作為改革大方向,也意味著當局要釐清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最關鍵的問題:公權力“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關係。

  政府可扮演好裁判員的角色並補上市場失靈的部分,但政府不該伸手就不要亂伸,以減少官員尋租貪腐的空間、避免扭曲市場行為,達到充分解放市場活力和發揮企業家才能的目標。中國經濟學者張維迎曾指出,政府干預使得企業家的行為發生扭曲,企業家不再把心思放在創新和創造利潤上,而是放在和官員搞好關係上。換言之,要破除中國社會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傳統思維,可寄托於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機制。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