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際競爭力下滑發出中國經濟風險警號

http://www.CRNTT.com   2014-05-23 09:09:07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訊/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鑒》中,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國際競爭力位居世界第一,與去年排名相同,顯示美國整固經濟競爭優勢的努力連續獲得國際肯定;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際排名則較去年下滑2位,位列第23。就此學者章玉貴今天撰文《國際競爭力下滑發出中國經濟風險警號》指出,在當下愈來愈不確定的內外經濟環境裡,我們格外需要警惕的是:一旦各級各地政府賴以支撐經濟增長的發債行為由於經濟低績效而受到廣泛約束,一旦來自房地產等敏感且脆弱領域的系統性風險被引爆,而基於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提升的經濟轉型進展緩慢,則中國經濟“超日趕美”的發展勢頭不僅有可能中止,甚至有可能在尚未擺脫被美國經濟鎖定的情勢下再度面臨新的技術與金融鎖定。

  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鑒》中,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的國際競爭力位居世界第一,與去年排名相同,顯示美國整固經濟競爭優勢的努力連續獲得國際肯定;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際排名則較去年下滑2位,位列第23;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競爭力則從去年的第24位上升至第21位,或許這個消息對內外壓力沉重的安倍政權來說是個輿論安慰;而作為歐洲首席經濟強國的德國,其國際競爭力排名由2013年的第9上升至今年的第6,再度印證德國經濟肌體的相對健康與默克爾政府在過去一年裡的勤勉盡責。

  儘管IMD這份競爭力報告有三分之一的評價來自於對全球4300名執行人員所做的問卷調查,因而不乏主觀性與個人偏好,但就整體而言,筆者認為其較其他研究報告更具參考價值。事實上,從IMD評估競爭力的四大標準即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來看,基本上可以涵蓋一個經濟體的整體競爭體系架構。就全球排名前四的經濟體美、中、日、德的基本情況而言,儘管美國、日本和德國去年的經濟增長分別只有1.9%、1.6%和0.4%,遠低於中國的7.7%,但對於早已完成工業化的經濟體來說,即便是1%的經濟增長率也是可觀的發展成就。而經濟數據只是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時期的市場表現與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反映,其背後蘊含著一國經濟的增長動力結構與政策行為空間的可能性邊界。美國近幾年對金融體系的內生性修復、推動製造業回流以及實施出口倍增計劃,正在收獲相應成果。增長與就業指標的向好,反映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指數在回升。日本和德國的經濟總量加總相當於中國,但兩國的經濟增長質量顯然要大大高於中國。尤其是德國。筆者認為,即便德國經濟規模在5年後將被巴西或者印度超越,但德國在全球經濟與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是很難被替代的,其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牢固地位也不是一般經濟體所能撼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