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日相互定位再平衡的幾種可能

http://www.CRNTT.com   2014-05-30 11:09:07  


 
  1972年以來直到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日關係保持了較長時間穩定正是在上述相互定位舊平衡的框架內實現的。中國對於日本在歷史上的軍國主義過去採取了寬容的態度並且專注於經濟建設,中國沒有用國際政治和道義上的優勢地位讓日本感到不安;同時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自我節制態度以及在歷史問題上相對較為謹慎的處理,並沒有顯出將經濟優勢轉化為軍事優勢的動機,這讓中國感到安心。中國基本上將日本定位為中國需要進行合作的一個走和平道路的經濟大國;日本則將中國基本定位為一個專注於國內建設的政治大國。在這個舊平衡中,中日之間的很多的矛盾和分歧往往能夠在升級之前得到解決。

相互關係定位舊平衡的結束

  2013年11月18至24日,日本經濟協會代表團以超過100人的陣容訪問中國,日本經濟界重量級人物悉數參加。從1975年以來,該協會代表團每年訪華(除了2012年首次出現中斷),幾乎每一次都得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會見,這在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中很少見。但是該次接見該代表團的中方高官為汪洋副總理,儘管汪洋主管經濟十分重要,日本方面似乎還有“冰火九重天”的感覺。這件事事實上正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雙方舊平衡的結束。

  中國經濟規模在2001年為日本的四分之一,2007年為日本的四分之三,2010年超過日本,儘管從人均來說中日差距仍然懸殊,但是獲得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不是經濟弱國,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大國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中國對於日本在資金、技術和投資方面的依賴程度也日益降低,日本在經濟上對中國來說仍然很重要,但已經不是以前那樣決定性的重要。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也已經在2008年正式結束,中日在經濟關係上的原有相互定位的上下關係事實上已經結束,目前雙方的經濟關係可能是過去幾十年來首次出現較為平等的狀況。

  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中國在規模上超過美國也只是時間問題,日本有理由感到經濟上的上下關係將在不久出現中國在上日本在下的可能。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從原來的那個消極的政治大國變得更加積極,在朝鮮問題上主導“六方會談”,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危機、全球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的存在感日益突出,日本爭取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失敗,這讓日本感到中日在國際政治上的上下關係越來越明顯。

  中日關係可能會出現在政治經濟兩個層面都出現中國占上風的新的上下關係,這就讓雙方在處理關係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的困難。特別是日本開始擔心中國的意圖不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日本常常被解讀為中國要回到歷史上的“朝貢體制”和“中華秩序”,即建立在東亞的中國居高臨下的不平等政治關係,而中國軍事現代化則往往被日本懷疑為中國已經不安心於過去的國際定位,而是要強硬地推行自己的國際政治日程的表現。

  中國對於日本保守政治家不斷出現的歷史修正主義言行以及近些時候在安全政策上的積極動向非常警戒,中國認為日本可能會在經濟優勢相對減少的情況下,通過政治和軍事手段來獲得更多的優勢,而且日本在政治與安全上的動作往往同日美同盟聯繫在一起,再加上1920至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的記憶,結果就讓中國採取寬容態度變得越來越不容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