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與中美日三邊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4-07-03 09:43:06  


 
對中日與中美關係安全困境的影響

  美國這種能力上的優勢和意願上的不可預測的雙重性,讓日本處於選擇的兩難。前者讓日本不願意走向完全的自主防衛,後者則促使日本經常性地測試美國。既然日美同盟繼續被認為有效,日本的邏輯就是要在同盟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來“拉住”美國,一定程度上的強化自主能力,以及配合美國的全球和地區戰略,讓美國有動力繼續對日本做出安全承諾,則被認為是有效的辦法。

  面對美國宣布不再做“世界警察”,但是又要繼續“領導世界”的看似矛盾的信號,日本認為需要分析美國需要日本做什麼。預計今年年底進行的《日美防衛指針》再修訂,正是美國最為關心的事項,核心內容就是如何在日美同盟的框架內,擴大自衛隊與美軍的一體化。新的指針很有可能包括海上安全、網絡安全、兩軍一體化,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安全合作等內容。4月1日,日本放開武器出口三原則,也有配合美國戰略的需要。事實上,美國一直鼓勵日本修改安全政策,放鬆憲法解釋和其他限制。這種需求在目前的形勢下顯得更加明顯。

  作為主權國家,日本有權利改變安全政策,強化日美同盟讓日本感到更加安全,本身也沒有問題。問題是,在中美日這樣高度複雜的三邊關係結構下,為了獲得更多安全感的努力,可能會帶來集體不安全的具有諷刺性的後果。

  從中日關係來說,日本不可能沒有預計到解禁會引起中國的擔憂,這說明中國在日本戰略計算中並非重要變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被無視的。曾經擔任英國首相的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曾於上世紀30年代對日本大使說:“日本在追求自身安全的時候,要十分小心,不要讓其他國家感到不安全。”然而,日本集體自衛權正式解禁的宣布,卻是在日本與中韓兩國事先都沒有高層溝通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很有可能造成新的安全困境。

  日本的無視和缺乏溝通,會讓北京強化解禁就是日本正式遏制中國的標誌的認知;而日本向東南亞國家積極說明解禁理由,會被認為是在製造中國包圍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表態儘管沒有直接批評日本,但提醒日本的安全政策的變化,不能損害中國的安全利益,暗示了中方對日不信任的增加,讓中日改善互信赤字更加困難。中國的媒體和民眾對日本的認知,可能進一步負面化。

  對中美關係來說,由於日美同盟關係的緣故,中國很自然地懷疑美國在背後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美國的戰略意圖增加疑慮。今年以來,美國總統奧巴馬、國防部長哈格爾等,都對日本安全政策改變表現出支持的態度。今後一個時期,日本在具體安全立法及日美安全指針修改上的動作,都會被中國從中美戰略博弈的視角來審視。換言之,中日的安全困境會“外溢”,催生新的中美安全困境,而解決上述兩個安全困境並不樂觀。

  現在,中美和日美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溝通頻率很高,中日之間幾乎沒有有效的共同渠道,而且雙方都沒有信心,能夠建立類似於他們同美國那樣的有效且可持續的對話機制。這就造成中日之間相互的戰略意圖,要通過美國作為媒介的尷尬局面。然而中美與日美關係的性質,決定了美國無法承擔起斡旋者的作用。從中國來看,日美同盟關係決定了在日本問題上美國不可能公正,而且高度懷疑美國會利用中日關係來謀求私利;從日本來看,美國的回歸亞洲似乎更像是回歸中國,美國對日的言行,可能被東京懷疑為是否在背著日本進行新的美中交易。這就意味著日本問題將成為中美博弈的新的內容,讓中美本已複雜的戰略博弈變得更加複雜。

  在全球化的今天,持有好戰來獲得國家利益的戰略意圖的國家幾乎不存在,但是尋求安全的需求並沒有消失,各國的本意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安全,然而各方的安全努力叠加的結果,往往可能帶來安全的減少。

  作者是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2014年07月03日聯合早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