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中評論壇: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形勢

http://www.CRNTT.com   2016-08-01 00:23:47  


鄭振清
 
  鄭振清:以三元框架分析兩岸關係  擴大對台社會吸納

  我主要談三個方面的看法。第一點,現在的兩岸關係形勢綜錯複雜,對台工作和涉台研究都需要建立新的三元框架。過去25年來,我們的對台工作和相關問題研究是政治和經濟兩個視角為重。近年來,新的社會思潮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就是社會的力量,可以視為兩岸關係的“第三元”。對台灣社會和兩岸社會交流的研究應該提高到與政治、經濟並重的位階上。我們過去對台政策,有一個基本思維,就是促進兩岸經濟融合,以經濟促政治。這樣的思維是兩岸關係史發展的客觀需求,有其進步性,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過,由於形勢的發展,這個思維的局限性也顯露了出來。就是說,兩岸經濟聯繫對台灣民間的影響,畢竟是間接的,我們面對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有必要從社會層面採取更直接的對台工作。

  第二點,是要擴大對台灣的社會吸納。這個要回到兩岸社會關係上來討論,過去我們談到兩岸社會關係時常用兩個概念:“人員往來”和“台灣民意”。人員往來是統計的角度,“數人頭”;所謂“台灣民意”也是比較表面的,變動性很大,一般指某黨的支持率多少、認同的偏好多少等,但對台灣社會的結構性變遷,以及台灣社會結構變遷怎麼影響兩岸社會、經濟、政治互動,我們的瞭解卻很不夠。所以就要突破,怎麼突破呢?第一就是,兩岸社會交流的內涵應該擴大,除了人員往來之外,文教交流、社團交流、就業創業等方面也應納入“大社會”交流的範圍之中並從政策上加以重視。特別是,吸引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創業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我們應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促進兩岸青年世代的融合發展,並且納入兩岸關係的分析框架中去。

  第三點,要重視克服兩岸社會交流中的“異己心態”。民進黨執政期間,它的“台獨”政治主張和分離主義教育文化政策,都是以兩岸的“異己心態”為支撐的。民進黨一直強調大陸對台灣來說是“異己”,你是你,我是我。近來,它不敢公開說兩岸是“敵對”關係,但敢說兩岸是“異己”關係。我們對台灣社會的吸納,就是要抵消民進黨宣導的“異己心態”,促進兩岸民間社會的融合。台灣青年在大陸求學畢業之後,包括在台灣高等院校畢業到大陸工作,要經過一個社會適應過程,才有可能建立對大陸的在地認同。比如說,台生到昆山工作,經過社會適應之後他會說:我是台灣人,也是昆山人。但是如果他不能適應好昆山這個城市和社會,他很可能不認同自己也是“昆山人”。因此,我們各方面的政策,怎麼幫助台胞順利適應大陸社會,是克服“異己心態”,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必經之路。過去幾年有三個方面政策做的比較好。一是對台生政策比照大陸學生;第二是卡式台胞證,促進台胞登陸的便利化,有利於促進台胞在大陸的社會適應;第三是同等居民待遇,這在上海、福建做得比較好。這些比較好的社會政策,有利於對抗民進黨的“異己”心態和分離主義政策,是我們對台工作的新的進展。總的來說,用對台社會吸納,促進兩岸社會民間的融合發展來抵消“台獨”分裂勢力與政策的負面影響,應該提升到我們對台工作創新的層次上來考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