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日本重回亞洲?

http://www.CRNTT.com   2009-02-13 07:23:35  


 
  日本複歸何種亞洲意識

  在東亞一體化進程中,左右日本所扮演角色的有兩股力量,一是日本自身的亞洲意識(認同)問題,二是在亞太地區擁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美國對東亞一體化及東亞共同體的態度。

  日本學界有種說法,認爲從戰前到戰後,日本的亞洲主義分爲三種位相:即政略亞洲主義、心情亞洲主義和思想亞洲主義。政略亞洲主義,是從防衛和資源確保的觀點出發,以國際戰略視角審視亞洲國家,霸權主義的“脫亞入歐”論即是典型;心情亞洲主義,是指那種爲底層庶民間廣泛共有的面對列强的屈辱,或對亞洲諸國的同情;而思想亞洲主義,亦即“近代的超克”,旨在摸索某種可供選擇的替代性現代化方案,以從思想上超越近代西歐的道路。

  1963年,日本現代思想家竹內好(Yoshimi Takeuchi)寫過一篇著名的論文《亞洲主義的展望》,認爲正是“脫亞入歐”型政略亞洲主義對後兩種亞洲主義的劫持,才導致了“大東亞共榮圈”的結果。換句話說,“大東亞戰爭”和“大東亞共榮圈”幷非亞洲主義的歸宿,而恰恰是對亞洲主義的逃逸。竹內看到,亞洲主義一旦從政治操作上實體化,往往會被綁架。那麽,不被劫持的亞洲主義是否可行?竹內在其另一部著作《作爲方法的亞洲》中思考的結論是:“以東洋重新包裝西洋,由我們來變革西洋本身。通過這種文化上的捲土重來,或者價值上的捲土重來創造出普遍性。”但是,竹內所宣揚的思想亞洲主義迄今未能在日本扎根。

  亞洲意識的稀薄和亞洲認同的搖擺不定,是鑄成近現代日本國家悲劇的最主要根源之一。戰後,日本的亞洲觀雖然總體上調整到和平主義的軌道上,但遺留的問題不少。譬如,反映在對殖民戰爭反省的問題上,據日本著名政治記者田原總一朗(Souichiro Tahara)在剛剛停刊的《月刊現代》雜志終刊號上撰文透露:關于去年因公開爲戰爭翻案而被免職的原航空自衛隊幕僚長田母神俊雄的問題論文,他在匿名前提下對數名自民党中堅幹部和自衛隊官員采訪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人對田母神的論文幷無“彆扭”的感覺,反而覺得是某種常識。

  日本能否徹底回歸東亞認同,重建所謂“思想亞洲主義”,既關係到東亞共同體構想能否順利實現,也關係到中日各自在共同體中的角色。而在世界經濟動蕩、中國承擔世界主要增長角色的背景下,東亞一體化過程本身也可能會反過來刺激日本亞洲意識的構建和鞏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